江敏
摘 要:纵观以往的初中生物教学,由于种种不良因素,如教学方法传统落后、教学工具单一陈旧,导致学生缺乏生物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一直处于低下状态。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广大生物教师开始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有效融合,信息技术被应用到了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历,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帮助生物教师增强教学效果,实现初中生物有效教学。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初中生物 有效教学 教学重难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68-01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具有多种优势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和欢迎,它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形声化和视听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下面,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枯燥的概念和抽象的原则,若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这些理论知识的强行灌输,学生就会感觉味同嚼蜡,毫无学习兴趣可言,也难以保持持久的学习注意力。而现代信息能力,具有将图形、图画、文字、视频、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的技术,对于生物学科而言,可以将生物教材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式教学情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学习信息,使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基础。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中《生物的特征》这节内容时,上课开始后,笔者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画面,如各种山、水、鸟、虫、树、石头等等,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见到的物体,如西红柿、黄瓜、讲台、蝴蝶、盆栽花卉等等,同时,配以和画面协调的背景音乐,如此,笔者便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直观式教学情景,成功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这时,笔者趁机提出问题“它们都是生物吗?若不是,你觉得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这样一来,笔者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迅速投入到对本节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状态,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是比较抽象、复杂的,若我们单纯使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如粉笔、黑板、挂图等,很难讲清楚,学生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正确、有效的理解,同时,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热情也会逐渐降低。而现代信息技术,有着可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静态为动态的教学优势,在对生物课本中的一些重难点知识进行讲解时,我们就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变得容易理解,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为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实现提供保障。
比如,在学习有关血液循环的知识时,采用以往单纯的语言讲述为主、挂图为辅的教学方式,不真实,难以使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解,这时,我们就可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将心脏的结构和血液流动的过程以动态的Flash课件形式展现出来,这样,我们就使原本令学生难以理解的、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生动、形象、有趣,做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能够使班里的大部分学生能准确、有效地掌握这部分知识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生物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做生物实验,可以使学生熟悉各种实验仪器,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把握和认识。然而,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有些生物实验难以进行实际操作,有些实验学生做了易混淆、易忘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以轻松解决以上难题。同时,通过利用它辅助生物实验教学,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从而为实现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比如,初中生物实验中有些以动物为主体对象的实验,如家鸽解剖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动物的绕道取食实验、观察鸡卵的结构实验等等,由于受某些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不能让学生亲自去做,这时,我们就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演示这些实验,使这些实验的整个过程真实、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既避免了对某些动物的伤害,也培养了学生科学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事半功倍。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身为初中生物教师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对生物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实现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曹景涛.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实践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4).
[2]王新春.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整合的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6).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