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翔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最为基本的环节,阅读教学也是提高学生写作素养和写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可是平时阅读课文,不少教师和学生仅仅把它视为分析鉴赏的“例子”,而没有形成一种从课文中学习写作的强烈意识。用心阅读课文,从课文阅读中积累写作的“能量”,也可以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基石。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文阅读;写作技能;写作积累
在阅读中积淀,这是写作的命脉。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阅读,会给作文带来丰富的营养和微量元素。每天诵读一段经典名句,就会积累在一定的文化知识,积淀文化底蕴。针对农村学校阅读材料有限的条件,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课文的精读,通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重视从课文中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方法,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从课文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不但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充实思想,更能使学生学习作者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的方法。2010年湖北仙桃中考作文试题是以“位置”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作文。有位考生别出心裁,将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深入挖掘,拟题为《梦圆破庙》续编故事,叙述濒于绝境的孔乙己用手“走”进荒野外的一破庙里,疲困入睡,于睡梦中爬上举人位置,享尽荣华富贵,醒来后明白自己仍处于穷途末路而依然如故。文章细腻地刻画了他的迂腐而麻木的灵魂,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文化的腐朽和罪恶,扣题准确,构思独特,最终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了满分。此考生的成功就是从课文阅读中积累素材,使作文言之有物。试想如果这位考生不善于从课文中“拿来”素材,进行加工创造,也许就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作文是用文字或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综合训练的重要方式,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创造力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在写作中,恰当的引用可以把别人的精华融为自己的血液,或拟为标题,或引为题记,或点缀在行文当中……能更传神、凝练地表情达意,更能让作文充满文学色彩,使自己的语言出彩,作文出彩。
二、从课文阅读中学习写作技法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名家的话语,句句都强调了阅读在提高语文实际运用能力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文中的许多写法技法都是值得学生牢牢掌握的。如《爱莲说》只有一百多字,它之所以成为千古美文、传世杰作,除开它有含蓄丰厚的意蕴,其精妙的写作技法和说理风格也是十分优秀的。阅读此文,教师在教学时应更加注重文章的写作技法。《爱莲说》以“爱”为线索构思全篇,“爱”反复出现,贯穿始终,使结构十分缜密紧凑。文章首段采用由面到点的写法,先用“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总起全文,然后用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盛爱牡丹作为铺垫,引出作者爱菊花,进入正题;接着描写莲之形象,初步暗示了作者对莲情有独钟的原因。第二段评花,点明爱花的个中原由,照应开头;结尾抒发感慨,再次回应前文。全文开合有度,反复照应,天衣无缝,给人一种缜密精巧的构思美感。从课文阅读中,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写作中的前后照应的布局写法。《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让人们读后明白作者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确有如临其境之感。阅读文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积累写游记作文的经验,明确游记需要有一个合理的顺序,做到顺序合理,条理清晰。
清朝文人唐彪说过“多读及借人之功夫”。这里的“功夫”,主要是指别人的写作方法、写作经验。如《山中访友》依次写到了山中见到的各种景象:古桥、树、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蚂蚁等,层次分明,一目了然。通过阅读课本后,引导学生初写游记,可以采用以游览访问为顺序的写作技法。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对父亲背影的细腻刻画,表达了真挚感人的父子深情。事物的细微之处往往最能表现出其独特的特征,生动的细节也最能表达真情。抓住事物的细节往往能使形象更加丰满,事迹更加感人。由此在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细腻地进行观察,抓住生活中的真实,认真地进行观察。在平时教学中,笔者也时常告诫学生不要把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而应该有意识地利用课文循序渐进地摸索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
三、从课文阅读中熟悉用词遣字
大凡优秀的作文必须语言文采飞扬。课文中不同风格、鲜活睿智的语言正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典范。司马光说过“读重要之书,不可不背诵”。许多名人都是很重视诵读经典的文段,进而成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用新方式表达新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初中生能“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能“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落实到科技作品阅读上,具体地说,就是要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例如说明文是人教八年级上册的教学重点,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性内容为主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有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通过说明文的阅读与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在说明文的作文时做到用词准确,做到通俗、平实,再求有文采,力求锦上添花。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写作是语言的艺术。好的语言应该是准确、生动、意蕴丰富的。学生平时写作时首先要做到“语言通顺”,即表达通畅,无语病;其次还应做到语言生动,富有文采,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说明文语言上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准确、生动。叶圣陶先生是语言大师,他用词十分严谨,《苏州园林》一文就是很好的例子,值得我们品读和借鉴:(1)妙用动词,活泼生动。动词在所有词汇中最具有主动性与活泼性,能最为直接地将人物、事物、情境的本质特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文章的鲜活性。《苏州园林》中“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里的一个“栽”字,足见建设者的匠心,即使不起眼的园林阶砌小角落,也不忽略;“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在单调了,给补上几竽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一个“补”字,又写出匠师们是多么善于化单调为多彩。由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习作时,善于用好动词,使自己的习作更生动形象。(2)巧用形容词,富有生机。如“重峦叠嶂”一词,写出了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使我们对设计者和匠师们高超的技巧为之喝彩;“高低屈曲”状写出了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有砌得整齐的石岸。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仔细观察生活,然后进行深度思考和感悟,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更感人、更富有深意。(3)适用副词,很有分寸。《苏州园林》的用词准确,还表现在说明事物时表达得很有分寸。“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极少使用彩绘”,文章中的“大多”“绝不”“极少”等词语,从数量或范围上进行限制,说得很有分寸感。文章中有时语气也很肯定,毫不含糊,如“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其中的“一切”“决不”等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都紧扣园林的特点,表达得十分准确。
准确而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分析文章的遣词造句,如何说明事物的特点,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语言的平实与生动,主要通过语言的运用来体现。不同色彩的词语,不同特点的句式,不同形式的修饰,可以形成不同语言风格。
在课程改革大步迈进的今天,语文教学很有必要夯实“阅读”这一基础。不仅要指导学生读,还要带动学生进行阅读创造。“没有阅读,语文课堂将会是一潭死水。”在阅读中关注生活,感悟生活,对时代和社会生活有所识、有所感、有所悟,把自己真切的体验、美好的感悟、独到的认知诉诸笔端,学生的作文一定会“鲜活”起来。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