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旭榕
【摘要】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效益,打造高效课堂是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在“学习新课标,探索新课改,打造新课堂”的活动中,我们对古诗词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采用三读三评的教学模式,取得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诗词教学 层次朗读 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所以,古诗词的教学,我们要强调背诵和积累。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是感悟和运用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课标要求,我们强调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让朗读与背诵贯穿整个课堂,让情感充实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所谓“三读”,就是让学生分三个层次朗读与背诵。
一读感知。一首古诗词,要求学生在第一个层次的朗读中要读通、读顺。读通,就是要读准字音;读顺,就是要把握朗读的节奏。
古诗词的读音,要注意通假字的读音,即古音韵中的读音。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是通假字,通“现”,是“显现、显露”出来之意,因此读“xiàn”,“浩荡离愁白日斜”中的“斜”、“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古代时按合辙押韵说应该“xiá”和“jì”。
读顺,就是读准古诗词的节奏。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意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水村/山郭/酒旗/风”。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读理解。一首古诗词,要求学生在第二个层次的朗读中理解诗句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本中的古诗词对难以理解的词句都有相应的解释。要求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比如李白的《行路难》,根据注解,对诗句的理解译为: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象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对于诗句意境的理解,还应通过自己的想像,运用描写性的语言去描述。比如“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可这样想像描写: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理解了诗句的内容,进一步理解诗句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显得容易得多了。比如《行路难》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羞”(通假字),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三读品味,背诵。一首古诗词,要求学生在第三个层次的朗读中品味诗词的语言美、结构美、技巧的独特。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了作者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诗词的语言、结构、运用的写作方法的美妙,要在不断的朗读背诵中去体会。比如:《蒹葭》这首古诗突出的表现:意境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使诗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中极品;朦胧美:全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蕴藉美:本诗具有丰厚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意味,其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音乐美: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四字句节奏鲜明,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第三个层次的朗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在朗读中背诵,在背诵中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以上是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活动中以朗读背诵为主线,以探究交流为基础。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高效课堂。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实现要表现在“三评”上。
一评读音与节奏。学生初读一首诗,有了整体的感知之后,首先在读音和重音上对学生加以指导与点评。诗词中的一些重点字词要给予必要的强调。比如:“秋天漠漠向昏黑”的“黑”应读成hè,“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应读成“xi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中的“见”应读成“xiàn”等。
其次要在朗读的节奏上加以点评与指导。在讲清楚诗词节奏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诗词,要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
再次,应强调语速、语调和重音。在学生读前要根据诗文情感基调对朗读的语速、语调加以指导。告诉学生欢快、明丽的诗词语速要快一些,语调应高扬些,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指导学生沉郁、苦闷的诗词语速要慢一些,语调应低沉些,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要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点评学生朗读的重音。那些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修饰词是应该重读的音节。比如“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红”“寒”“黄金”“为”等词是要重读的。
然后要让学生进行尝试朗读并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及时评价,指出优点,点明不足,及时鼓励和纠正。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放录音或老师自己朗读,与学生的朗读作比较,起到引领纠正的作用。
二评理解与感悟。诗词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理解感悟之前要适时地给予简单介绍,这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对于诗词句子的理解,意境的描绘方面交流之后,要及时加以点评,肯定他们的独特见解。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对于“回”字的理解,学生会有不同见解。有的可能认为是“回想”,酒醉之后,在睡意朦胧中回想起昔日气势高昂的战争场景;也有的同学可能会理解为“梦醒”,认为是梦中醒来后,头脑中仍显现出当时战斗的场面,这又和“可怜白发生”回到现实相照应。对于类似的见解,我们没有必要去苛求统一,毕竟不同的理解对把握主旨没有影响,而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作者在诗词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老师应及时点评,指出正确的理解,评析纠正偏颇的理解。比如对晏殊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思想情感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是“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有的学生会认为是对朋友离散的孤独惆怅之情。其实,这两种理解都对,但是都不全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两种意见整合起来,再加以补充,那就是: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感慨。
三评品味与情感。学生在第三个层次的朗读与背诵过程中,会对诗词的语言、结构、情感、手法的运用,名句佳句的品味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可以以练习的形式提出,让学生交流体会,回答时,老师要及时加以点评。比如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可以提出“前三句一词一景,这样的名词叠加的结构有什么好处”的问题,旨在检测学生对这首小令语言和结构特点的理解;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我们可以提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你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的理解”的问题,意在检测学生对诗句修辞、情感的理解与把握;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我们可以提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哲理”的问题,意在强调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读三评的教学模式,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强调学生的交流合作,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生文《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2年第7期。
[2]陈芬《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转向》,《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年第9期。
(作者单位:闽侯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