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本奥秘 培养语用能力

2015-09-10 07:22李继东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语用能力培养

李继东

[摘 要]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中应立足文本,在文本细微处“欲擒故纵”培养语用能力;在文本空白处“画龙点睛”培养语用能力;在文本异常处“偷梁换柱”培养语用能力;在文本主旨处“去伪存真”培养语用能力;在文本精妙处“如法炮制”培养语用能力。

[关键词]文本奥秘 语用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47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传统的语言教学侧重于语音、语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语言灵活驾驭能力的培养和语言在动态使用过程中意义的理解和表达。部分教师一厢情愿、费尽心机牵引着学生周旋于理解课文的内容,挖掘教材(文本)主题思想之间,走进了语用教学的误区。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该如何创新语言教学策略,变“讲内容,只感悟”为“学语言,学表达”,巧妙引领学生探寻教材(文本)奥秘,有效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呢?

一、“欲擒故纵”,于文本细微处培养语用能力

欲擒故纵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的第十六计。本意是为了捉住敌人,故意先放开敌人,使其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现在比喻为了更好地控制,故意放松一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其中一些看似不显眼的细微处,却常常蕴涵着文字的魅力与言语表达的智慧。要使这些小细节发挥大作用,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就不能直接“告诉”“灌输”,或许可以使点小心眼,虽有意重锤敲打,却故作糊涂疏漏,将探究发现的喜悦留给学生。

例如,《闪光的“金子”》一课的导入环节,在出示课题时,执教老师故意漏掉课题中的引号。刚一出示,就有学生大喊:“老师,老师,您忘写引号了?”

师:小小引号有什么用?难道加与不加有不同?

生1:是的,《“黑板”跑了》里面加引号的“黑板”不是真的黑板,是马车车厢的后壁。

生2:对,还有《晚上的“太阳”》里加引号的“太阳”也不是真的“太阳”,是电灯。

生3:加了引号的“金子”一定也不是真的金子。

师:不是真的金子,会是什么呢?课文一定会告诉我们的。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探个究竟吧!

引号虽小,意义非同凡响。教师不经意的一次小小疏漏,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极大热情。教师可以多制造这些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费尽心机的善意“陷阱”,通过生生、师生、生本、师本间的对话交流,先“纵”再“擒”,达到曲径通幽、无“疤”无“痕”、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必将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画龙点睛”,于文本空白处培养语用能力

中国画注重留白,小学语文教材中也不乏留白之处,大量的留白更有利于学生自我解读文本,更有利于学生在想象的王国里去感受那份源自心底的美的滋味。

教材(文本)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当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时,使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就会完全沉浸于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学生有好多话想说,此时情到深处,正是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好时机。教师准确把握住续写结合点,以此为契机,完成写作训练,就会在接下来学生的精彩表现中感受到“四两拨千斤”的神奇功效。

例如,笔者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深有感触。文本通过作者对爸爸、妈妈的生活点滴的描写,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真爱,原来真爱就如茉莉般清新淡雅,却沁人心脾。在这篇课文中,你会觉得每一个字眼儿,甚至是每一个标点都在传情,在释放着如茉莉一般生命的芬芳和光泽……特别是在病房的那一幕描写,温馨和谐,使人不禁觉得身在一幅充满阳光、温暖舒心的图画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過“探”字与“照”“射”的比较,从“探”中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作者与父母之间的情意,让学生用情感去支配文本语言,填充文本空白。通过这样的语言学习,学生真正融入文本的情境中,就能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独特魅力。学生的内心也似乎被某种情感打动了,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许多感情也就喷薄而出。这时,一位位小诗人便应运而生了。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既是对前面教学的总结,又给了学生心理释放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对爱的理解的升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学生们因性格不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家庭不同,表达必将丰富多彩。抓住任何一个契机,随时记录情感,这样的语言文字运用无疑会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诗歌王国里,学生们的妙语连珠将完全充盈于整个课堂。恰当补白文本,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突出了主题,升华了情感,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三、“偷梁换柱”,于文本异常处培养语用能力

在《珍珠鸟》一课中,冯骥才先生一连用了四个“小家伙”来称呼珍珠鸟雏儿,不是很奇怪吗?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用“换一换”的方式引导学生品悟,体会其中蕴涵的情与作者用词的恰切与巧妙。

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品悟“小家伙”一词的:

在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将“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中的“小家伙”换成了“小珍珠鸟”。学生自由朗读后,很快就有明眼的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您打错字了。课文里写的是‘小家伙’,而不是‘小珍珠鸟’。”

师:哦,“小家伙”是小孩子的意思,是对人的称呼,怎么用来称呼鸟呢?莫非是作者写错了?再读读,看看到底是否合适?

生1:合适,我喜欢用“小家伙”的这句,读起来感觉小鸟特别可爱。

生2:是作者心里特别喜欢小珍珠鸟吧,把鸟当做了小孩子。

生3:用“小家伙”让人感到作者非常爱珍珠鸟。

师:同学们都有一颗细腻的心啊!从“小家伙”中读出了作者的喜爱,看来这个词用得巧,换不得。找找课文里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个词,找出来读一读,感受作者对小鸟的那份喜爱。

“换一换”不仅使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情感不再是秘密,更让学生习得了独到的表达方式,可谓一石二鸟。

四、“去伪存真”,于文本主旨处培养语用能力

去伪存真也就是去除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必然导致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存在着差异。为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主旨,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交流的价值上来,而不应该让学生游离于文本语境外,作天马行空式的所谓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迷失方向。这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去除掉那些对文本的“伪”的认知与体验,引导学生求得真、善、美。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落花生》一文时,当学生讨论交流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有学生认为做人就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而不能做像石榴与苹果一样爱慕虚荣的人。事实上,《落花生》一文的本来意图并不是否认石榴、苹果的价值,只是赞扬花生更朴实、更有用,以此教育学生做人要踏踏实实,为社会多作贡献。如果脱离文本这一价值取向,一味追求教学中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其结果只会误导学生。这时,这位教师并不急于纠正,而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花生和石榴、苹果两者只能择其一,你想做什么?”然后,这位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点,让学生自主分成正、反两方,正方代表花生,反方代表石榴、苹果,展开“实话实说式”的辩论,教师则成为主持人,进行相似的引导。

正、反双方唇枪舌剑,正方认为自己想做花生的理由是因为要是太夸耀自己,有些人会妒忌;反方认为自己如果像花生那样默默奉献,不讲体面,会被大家瞧不起。只有都看见你的好处,你才能得到重用,所以应该像石榴与苹果那样。正、反双方经过激烈的辩论,最终得出一致的观点,即像花生那样对别人不能过于埋没自己,也不要过于炫耀自己。

这位教师能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又不是随便附和学生的认知,而是不断地对学生的看法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让学生的认知向着多元、科学、人文的方向迈进,使得学生的见解向着求真、求善、求美的文本交流价值迈进。

五、“如法炮制”,于文本精妙处培养语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借助于这个例子,要使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精彩的课文片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模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可以让学生唱一唱,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让文本优秀的表达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内化进学生的心田。

朗读和理解了小诗《水乡歌》后,一位教师趁热打铁作了如下语言文字运用的设计。

师:水乡很美,水多,船多,歌多,水鄉人民用《水乡歌》表达了对家乡的喜爱。我们的家乡南通也很美,你喜爱自己的家乡吗?

生:喜爱。

师:让我们模仿《水乡歌》,也来赞一赞我们的家乡南通吧!

出示填空:

南通什么多?

学生们热烈讨论后,一首首饱含深情的小诗诞生了。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自然而然地迁移了表达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总之,教师应增强语用意识,正确理解并切实把握语文教材(文本)内容实际,积极探寻文本奥秘,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语用能力培养
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策
英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培养之我见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微信在高职英语语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论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