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经典名著阅读现状及应对思考

2015-09-10 07:22:44秦昌峰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经典名著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秦昌峰

[摘 要] 经典名著阅读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都充分肯定了它的重要性。但是当前中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现状令人担忧,阅读多为空中楼阁,很多学生书买了不少,但读得不多;有的教师布置任务不少,但落实不多;课内阅读教学红红火火,课外阅读冷冷清清,学生的阅读难以形成习惯。这些现状都需要教师积极应对,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吸引学生阅读兴趣、营造良好阅读氛围、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等途径,让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成学习常态,并不断提高阅读实效。

[关键词] 中学语文;经典名著;阅读教学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教育进入了回归文本、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时代。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在于广泛地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在已实施课程改革的高考试卷中,也有各种题目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由此可见,阅读经典名著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中学生经典名著阅读现状

博尔赫斯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阅读经典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但当下中学生阅读经典的现状堪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漠视经典阅读,对学生的阅读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提及经典名著,或是在开学初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书目,但后期并不加以管理或追踪,对学生的阅读听之任之。

2.淡化经典阅读,强调快餐式阅读。经典名著相对其他文本而言,无论在篇幅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都是较高的。一些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或节约教学时间,提倡对经典名著采取浅读、速读、概括读等方式,用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阅读,把名著经典的内容全盘告诉学生,试图以教师个人理解代替学生的主体感悟,忽视学生主观体验。

3.弱化经典阅读,不注重阅读原著,而依赖辅助方式。一些教师对阅读本身不重视,总认为学生理解经典作品比较费劲,喜欢利用一些辅助手段帮助阅读。就辅助教学而言本无可厚非,但本末倒置绝对不可取,例如一些教师教学《论语》时,不重视原著而是让学生看于丹的《论语心得》;学习《红楼梦》,不强调阅读原著而是让学生看电视剧,或者看刘心武、马瑞芳等人解读《红楼梦》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想而知,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必然缓慢甚至走向歧路,同时这种阅读现状也难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经典名著阅读教学不能把经典名著束之高阁,把阅读变成一种难事,而应该让它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常态。

二、中学生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1.启发思想,引导兴趣,让学生“想读”经典。一是借助课内,辐射课外,以点带面。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必修一到必修五都有大量的文学经典名著篇幅,课文中直接或间接涉及的经典就超过四十部。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这些课文,适时向学生推荐相关经典书目,激发学生兴趣,以教材为本,辐射课外阅读,实现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例如在讲解《雷雨》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其紧凑的情节、高度集中的戏剧冲突,吸引学生阅读兴趣,推荐他们阅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麦克白》等西方戏剧,并通过比较阅读,深化学生对戏剧体裁的理解与认识;教学《边城》,可以介绍凤凰古城的优美风光和独特的风俗人情,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进而介绍《芙蓉镇》《白鹿原》等地方风光独特、民俗色彩浓重的经典名著,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二是营建良好的阅读氛围。一个有着良好阅读风气的班级,对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生在良好的阅读班风感染下,会不自觉地去阅读,去比较,去竞争。营造良好阅读氛围,首先要保证学生“有书可读”,要指导学生购买书籍,并帮助学生对书籍进行管理。教师可以让学生上报书名,力求人手一册名著且互不相同,共建班级读书社,通过交流,实现书籍资源共享,使现有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让全班学生都“有书可读”。其次,要让学生“有书愿读”,要极力营造读书氛围,教师要爱读书,言传身教,用语言感染学生,用深刻的思想启迪学生,用成功的经验鼓励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成长,真正做到“有书愿读”。

2.关心爱护,科学指导,让学生“能读”名著。一是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使其合理阅读。阅读名著一定不能盲目,不能放任自流,要科学合理安排。日常学习与阅读名著之间本身就存在时间竞争,名著阅读的好处是隐性的、长期的,很多时候是被学生忽略的。仅仅因兴趣而进行的阅读,一般只会发生在阅读的初期,随着阅读作品的深入,人本身的惰性会直接影响学生阅读任务的完成,常常“虎头蛇尾”。加之网络阅读盛行,走马观花、追求感官刺激的粗浅阅读风气渐起,纸质阅读渐渐淡出主流阅读行列,必然影响阅读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使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可以实行 “周计划为主,月计划为辅”的阅读安排,将阅读任务分解。以《红楼梦》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每周二十回,在两个月内阅读完,可以将阅读计划提前半年告知学生,让学生安排调整自己的阅读时间,保证作品的阅读有始有终。

二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高效阅读。阅读分为三大类,获取信息的阅读、获取感官刺激的阅读、获取思想感悟和素养提升的阅读。经典名著阅读应为获取思想感悟和素养提升的阅读。就大多数学生而言,现在的课外阅读更多为获取信息、获得感官愉悦的阅读,阅读时往往更多地关注情节上的趣味性,极少关注作家对人物的雕琢及对人生的关照,极少关注作家的写作技巧,长此以往,其结果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例如在方式上,可指导用摘抄、圈点、勾画、批注、评论等;可以提示学生在阅读中的关注点,例如关注作品刻画的社会背景,关注作家刻画人物的突出手法,关注人物形象的意义等。

3.长期引导,培养习惯,让学生“爱读”名著。“习惯”在《心理学大词典》中解释为:“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使阅读经典名著成为学生的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阅读经典习惯的养成,主观上靠学生个体,在客观上来源于教师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管理并引导学生的阅读行为。

一是要切实有效地检查。没有检查的阅读,只会让阅读“雷声大,雨点小”。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掌握粗浅,经典阅读最终必将“流产”。每学期之初,教师要把学生阅读的书目与计划提前告知学生,给足学生阅读时间。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积极性是难以保持始终的,过分相信学生会自觉阅读书目,只会让阅读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硬性检查,如按照周计划测试上周阅读章节,以试题的形式加以量化考查。试题可以由学生与教师共同草拟,不考查艺术特色等内容,只查内容情节,涉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只接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作品。例如考查《红楼梦》海棠诗社章节,就可以设置“潇湘仙子是谁、怡红公子是谁”等问题;考察《三国演义》三气周瑜一情节,可以设置“三气周瑜的三次背景是什么”等问题。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每月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就读书中一点感悟写点东西,不在乎长短,只在乎个人真实体验。在这样长期的检查下,学生会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将阅读由被动阅读逐渐转为自主阅读。

二是要有生动活泼的展示。学生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情节的检查上,不能忽视阅读主体的感受,让经典阅读始终停留在“要我读”阶段,而是要上升到“我要读”的阶段。教师要举行各种生动活泼的展示,适时地让学生将个体阅读体验进行展示,在展示中获得阅读成功感、成就感,从积极体验中建立阅读信心和阅读积极性,使阅读行为良性循环发展,最终实现“我要读”。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召开班级读书经验交流会、举办全校“阅读讲堂”、网络实录、刊物发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阅读展示。

责任编辑 范宏芳

猜你喜欢
经典名著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初中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实践研究
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未来英才(2016年17期)2017-01-06 15:17:25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4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0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24期)2016-05-27 00:35:32
读经典名著,悟成功之道
考试周刊(2016年15期)2016-03-25 02:50:08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1:55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