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活力课堂,怒放生命之花

2015-09-10 07:22姜玉花
考试周刊 2015年15期
关键词:活力课堂创造语文教学

姜玉花

摘 要: 着力打造活力课堂,让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如花般生命怒放,语文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激情,充满快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活力课堂 创造

当前语文教学呼唤活力的语文课堂,呼唤人性的语文课堂,呼唤价值追求下的学生自主建构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领学生在课堂中挑战智慧,积淀情感,共育心灵世界,同享精神之旅,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着力打造活力课堂,让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每张小脸上洋溢光彩。师生共同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享受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人性的灿烂价值。

一、在感悟中体验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多种差异,能引起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产生不同的体验感悟,形成对文本多元化的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观点,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思想、语言与文本、作者对话,敢于进行个性化的表述。课堂应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场所,张扬学生个性的家园,凸现学生人性的乐土。

例如《爱如茉莉》一文,最感人的要数病房里那温馨的一幕:妈妈躺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在教学这段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在自由讨论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学生爱的情感,适时掀起学生内心爱的波澜。当学生通过学习知道爸爸妈妈互相关心,都不忍心打扰对方,时刻为对方着想时,学生的心灵再次受到爱的强烈冲击。此时,我让学生听着舒缓的《爱的奉献》歌曲,播放生活中人与人相互关爱的画面……引导学生用心品味生活,寻找你付出的真爱,或者你收获的真爱,可以从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中回忆、发现爱的涟漪。

当音乐结束,学生从回忆中回到课堂时,他们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爱的激情,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心里话。有的说:爱是病中妈妈的细心照顾;爱是一碗热腾腾的饺子;爱是病房里的一束鲜花……此时的学生,已经完全从文本走进生活,他们的内心正在被爱的情感润泽、感染、激荡,他们的心灵正在被感恩的情怀包围,正在被生活中人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价值观震撼。学生那稚嫩的话语、纯正的感情、灵动的思维,使课堂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在争辩中提升

在语文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探究、思考。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争辩的焦点,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争辩,给课堂注入生机。

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我问学生:“你们觉得大黑骡子应不应该杀掉?”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不应该杀掉,其他还有五头牲畜可以解决战士的饥饿,大黑骡子是立过大功的,不应该杀。”有的说:“我觉得该杀,大黑骡子体形较大,杀了它可以解决更多战士的饥饿问题,让更多人走出草地。”一石激起千层浪,渐渐地,班里出现辩论的场面。我顺势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辩:“大黑骡子到底该不该杀?”于是,一场课堂探究式的辩论便热闹地展开,课堂上学生个个积极参与,人人有话要说,激情荡漾,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展开激烈的辩论。最终得出结论: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但他更爱自己的战友,彭德怀与普通战士同呼吸共患难,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充分体现他的人格魅力。

课堂上及时捕捉质疑这一宝贵的生成资源,让学生找出思维的异点,激发争辩的原点,使学生收获多多。这是经过辩论得出的真知,这种真知来得自然,是任何一种灌输方式都无法企及的。

三、在朗读中喷发

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摒弃繁琐的分析和肢解性的讲解,“书声琅琅”成了语文课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然而,我们静下心来,审视朗读的三个层次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前两个是底线,只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应该不成问题。而“有感情”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学生阅读的一种高峰体验。由于缺乏对文本的静心品悟,学生的阅读浮于语言文字的表面,对课文的浅尝辄止,我们听出的“感情”,只是一种苍白、一种浅薄。感情是一种体验,需要一个从低到高、从外到内的潜移默化的“酝酿”过程。

《船长》一文中,人们在黑暗中听到一段简短而有力的对话,值得一品。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创设情境,抓住文中的“20分钟”、“够了”、“开枪打死他”等关键词句,通过与学生对话,有效指导学生品味到船长的自信、镇定自若、忠于职守,一个高大伟岸的船长渐渐巍然屹立在他们的心中,“有感情朗读”便水到渠成。再组织学生练读,然后师生分角色朗读,此刻听着师生充满激情的朗读,眼前已不是那静止的文字,而是船长那跳动的灵魂。

在上述这个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真诚地敞开自己的心怀,用思维触摸“白纸黑字”,用心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于是学生在这段简单的文字中,读出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不断丰富学生对船长的感知,不断激荡学生内心的情感。这激荡的情感在师生的对话中不断得以激发,最后师生共同朗读,为激荡起来的情感提供“喷薄”的出口。

四、在想象中拓展

学生有良好的再现语言表象的能力,才能在朗读中有较好的语感。想象法就是将文中语句具体情境化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感。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进行朗读、感知语言文字,准确而迅速地在脑子里呈现有关表象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绘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听到声响、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感受语言文字所包蕴的内涵和情感。

如在教学《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时,如果仅仅满足对句意的理解,就索然无味。此时,教师也应注意发掘诗中的艺术空白,抓住“一枝红杏”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园子里是怎样的一幅春景图?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形象思维,有的说:“园子里的小草绿了,柳树发芽了,那黄绿眉眼的柔柳在微风中婆娑起舞。”有的说:“园子里百花争艳,红似火,粉似霞,白如雪。”……学生透过“一枝红杏”观赏到迷人的春色,想象越丰富,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就越深刻,学生的语感由此而增强。

五、在合作中共享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新课程强调:“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教学中把学生划分成四人或六人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互助合作学习,大家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开拓思维空间。

在教学《七律·长征》一文后,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通过网络合作完成自己的知识构建,拓展知识领域。学生热情高涨,小组长明确分工,组员积极行动。有的学生负责收集有关于长征的各种图片;有的负责收集长征的文字资料;有的采集长征故事;有的组成“长征红歌”合唱团;有的组成诗词朗诵组,用心中的赞美之词歌颂这一辉煌的历史……

在汇报课上,学生兴致勃勃,争着登台亮相,图片组的学生展示了许多长征图片;有的组员还播放了相关的录像;合唱团的成员则用激昂的红歌抒发情怀;诗词组的成员更是激情澎湃,慷慨陈词……语言的积累、理解与运用融为一体。这种互动,活化了书面语言,这种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发展。在探讨、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地领会“长征”精神。

六、在阅读中延伸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必须开放课堂,努力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

课外的天地是无穷的,应让学生“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投入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充分利用校外世界的语文教育资源,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生命的智慧。

如《麋鹿》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在教这篇课文之前,引导学生到网上搜集有关麋鹿的资料,学生兴趣非常浓厚,纷纷到网上浏览、下载。通过因特网,学生搜索到有关麋鹿的录像片,麋鹿的奇闻趣事及目前的生活状况,还有中华鲟、大熊猫、白鳍豚等野生动物的相关资料。面对丰富的资料,学生都惊叹网络的神奇。

相信,打造活力课堂之后,课堂上我们将看到学生个性的激情飞扬,生命活力随之奔涌而出,学生的生命之花得以怒放。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为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真正成为学生演绎生命的舞台。

猜你喜欢
活力课堂创造语文教学
基于学科特质的初中活力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小学语文活力性教学探究
在玩中学,学中练,打造小学体育活力课堂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