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石辉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课堂引导的方式达到教学效果。在此背景下,作者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分析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并针对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效果做相应教学反思。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探究性教学 应用效果
引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接触相应的概念和原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案例和问题,帮助学生提出假设和问题,并合作解决和发现相关原理的过程就是探究性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思想的逐步开放,探究性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当下的高中教学中,取得的教育效果显著,加强对其应用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探究性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化学知识纷繁复杂,诸多问题在实际解答应用中很难理清头绪,对于一些稍微有难度的习题无从下手,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思维惰性,丧失对化学继续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自然会跟着下滑。出现这种情况,教师需及时发挥自身探究性教学优势,努力想办法唤起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高中生,对于兴趣的追求势必是勇往直前的。高中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对化学知识点进行深刻理解,再加上作图法教学的直观性,为学生更加便捷地探究课程知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获取方式。
1.1实例一
本文对于探究教学法的实施过程,首先以新课程标准选修四第三章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中的一个课题“Ag■和Cl■真的能进行到底吗?”为例进行说明,从必修一中学过的离子反应我们知道Ag■和Cl■是不能大量共存的,但二者能否百分百完全沉淀呢?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订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1:
①盛有1mL0.1mol/LAgNO■溶液的試管1中滴加1.1mL0.1mol/LNaCl溶液。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思考:为什么NaCl溶液要稍过量?
学生:可以使Ag■充分反应。
②固液混合,静置一段时间后取上层清液于另一只洁净的试管2中,思考:假设Ag■和Cl■能够沉淀完全,那上层清液中还是否存在Ag■?学生:如果能沉淀完全则没有Ag■,否则还有Ag■。思考:那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验证上层清液中是否含有Ag■?(提示:Ag■很容易与S■结合成黑色的Ag■S沉淀)
学生:可以通过往上层清液中加入含Na■S溶液,看是否有黑色物质析出。
③往试管2中逐滴加入0.1mol/LNa■S溶液。现象:颜色逐渐变深,有黑色小颗粒物析出。思考:从这个实验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结果呢?
学生:Ag■和Cl■在溶液中并不能沉淀完全,反应后溶液中仍然存在少量的Ag■,再与Na■S电离出的S■结合成了沉淀。
方案2:
取两只洁净的小烧杯,编号1和2,其中烧杯1中加蒸馏水,取1mL0.1mol/LAgNO■溶液的试管1中滴加1.1mL0.1mol/LNaCl溶液反应后生成的白色沉淀洗涤数次后,置于小烧杯2中,加入少量蒸馏水,分别以电源、电流表、导线及电极插入烧杯液体下方组成闭合回路,观察电流表。
现象:连接盛蒸馏水的烧杯的电流表指针几乎无偏转,而连接装有AgCl固体的烧杯的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结论: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说明Ag■和Cl■在溶液中并不能沉淀完全。老师:
我们还能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一个什么重要结论呢?最后通过分析讨论建立溶解平衡。
结论:沉淀、溶解之间这种动态平衡的存在,决定了Ag■和Cl■不能反应完全。
1.2实例二
方案1:
在托盘天平的两端各放一只盛有等量稀硫酸(均含nmolH■SO■)的烧杯,此时天平平衡,向一只烧杯中加入ag铁,向另一只烧杯中加入bg铝,充分反应后,一只烧杯中金属有剩余,此时天平仍保持平衡,则a与b的关系是()。
解析:金属铁、铝与H■SO■反应只能生成氢气,则将硫酸反应完需金属的质量分别为56n、18n,利用上述数据建立坐标轴,再结合金属与酸反应对应的量的关系,画出图像如图所示。
结合图像有:在OA段,2种金属均剩余,不合题意;在AB段,包括B点,不包括A点,剩余1种金属,符合题意,所以18n 方案2: 根据图示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得知A是H■,CO中的一种或二者混合物,CuO和炭粉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物是甲装置中的黑色粉状物, (1)若黑色粉末是纯净物,甲、乙、丙装置中的固体或溶液依次出现红色、蓝色、浑浊,则气体A是( ),黑色粉末为( )。 (2)若A为纯净物,反应现象与(1)同,则A是( ),黑色粉末为( )。 解析:红色固体是甲试管呈现的现象,因为黑色粉末是纯净物,所以红色固体应该是Cu,CuO是黑色粉末。乙装置变为蓝色,是无水CuSO■和H■O反应生成CuSO■·5H■O,所以气体A含有H■而丙装置浑浊,则是生成了CO■气体和Ca(OH)2反应生成了沉淀,所以气体A含有CO。因为反应现象和1呈现的一样,说明同样生成了H■O;而丙装置出现浑浊,说明生成了CO■,那么只能是碳粉和CuO发生了反应,生成了CO■。由此说明探究法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效果及反思 探究性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且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操作证明实验假设,不仅要掌握实验最后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探究未知问题的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才是创新力培养的源头。一名合格的以探究性教学为主的教师,将以引起学生无限的好奇心为动力,帮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循序渐进地解惑释疑。高中生正是青春的黄金时期,好奇心是高中阶段学生最强的心理特征,对于化学课本的学习并不单单着眼于社会需求或家庭背景因素,更多是来源于好奇心驱动的兴趣使然。教师自身的敏锐直觉和日常行为举止也是对其专业素质的考量,挖掘并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而非扼杀制止。探究性教学的核心驱动来源于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一定规则内的出格之举,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效率也大有裨益。 结语 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学科,老师应把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充分运用探究性教学法,根据化学本身的一些特点对教案进行适当改进,让整个化学课程内容成为实验案例、解题原理、基本知识的综合体,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性教学法带来的好处。 参考文献: [1]龚宇.探究性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4(02):33-35. [2]葛永云.浅谈作图法和实验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J].中学时代.2012(05):83-84. [3]袁善军.中学生数理化[J].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优化探索,2011(04):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