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梅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汽车专业课堂英语的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从专业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策略的选择及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作了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职业学校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国外汽车信息及汽车资料的阅读对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精通、掌握汽车专业通用语言——汽车专业英语。
汽车专业英语教学不同于基础教学,根据近几年汽车专业英语教学经验,结合我校汽车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现状,笔者从课堂活动的组织、教学过程的分析、如何进行教学评价及德育教育的渗透等方面作探讨。
一、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方面
一些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另外,许多汽车专业英语都是由基础英语课教师讲授的,许多老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甚至连发动机、底盘、电器系统等专业知识都知之甚少,不能将专业与专业英语结合,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得课堂教学与专业行业知识脱离,变成了纯粹的翻译课。
2.学生方面
这主要表现为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学习没有动力,对英语课有畏惧抵触情绪。在职业学校的汽车专业中,男生的比例占到了95%以上,大多数学生不爱学英语,而且觉得学英语没有用处。学生觉得来职业学校的目的是学技术,不是学英语。
3.教材方面
很多专业英语教材难度高,不贴合学生实际。教材中的课文以说明文为主,教材中的文字性内容占领了大部分版面,图片少、颜色单一,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较少,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此外,练习题以翻译为主,测评方式单一,不易于组织课堂练习活动。
二、汽车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对汽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对汽车专业英语课进行改革:
1.组织课堂活动
针对中专生对英语没有兴趣这一特点,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例如笔者在讲解汽车标识(car logos)这一单元时,要求学生每三人一组,画出常见的汽车标识,包括国产的和进口的、所有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汽车标识,学生积极性很高。在画出车标后,再要求学生把这些车标根据不同的国家品牌进行分类,最后我采用贝尔—兰喀斯特制,挑出一名掌握较好的学生,给那些还没有完全掌握车标的学生讲解。在讲解汽车结构(Automobile Structure)这一单元时,笔者组织学生每六人一组,在本单元内找出汽车各个重要部件的英文名称,自己制作一个纸质小卡片。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到汽车中心,每组一辆车,将卡片贴到汽车相应的部位上,每个小组长负责另外一组的计时和打分,评出本节课的优胜组。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能力。
2.在教学中实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在课程安排时,可以将汽车英语课安排在专业课之后,至少与专业课同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专业术语、概念的理解。笔者尝试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教学中实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对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英语知识的积累。
3.在教学策略方面以自主性学习及合作学习为主
学习应该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例如在讲授汽车转向系统(steering system)时,笔者要求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参考内容,学生自我调控学习进程,在讨论、制图、翻译过程中理解转向系统的原理,并能用简单的句子进行表达。最后要求学生自主评价反思学习结果,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
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例如在讲授汽车底盘(chassis)时,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最后将所有部分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底盘。每一个小组只研究底盘的一个部分,如变速箱,最后挑出一名同学把这一部分讲解给大家,各小组完成自己的部分后,评出讲解最清楚一组并进行表扬。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队合作精神。
4.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的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形成品德的目的是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参与新生活的创造。如在讲授汽车标识时,学生发现许多名车都是国外的品牌,而国产车在各个方面和进口车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笔者顺势诱导对学生提出:大家一定要学好英语,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振兴民族品牌。
以上只是笔者在近几年汽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一点思考和见解。在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方面,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积累、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使专业英语教学得到不断改进,更加适应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好专业英语。一孔之见,仅供大家参考讨论。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3]陳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