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清
摘 要: 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识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使学生对学习的生活表现出积极的情感态度,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课堂评价不尽如人意,存在种种问题。文章从评价角度和主体的多元性入手,从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即时评价入手,尝试提高提高语文课堂评价有效性。
关键词: 语文课堂评价 多元性 即时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给语文教学带来极大变化,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学科,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发展。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识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使学生对学习的生活表现出积极的情感态度,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但是课堂评价不尽如人意,存在种种问题。现行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评价功能失调,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活动结果(如学生学业成绩等),忽视被评价对象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的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三是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了自我评价的价值。四是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五是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和培养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或者相对忽视,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六是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量化评价和传统的纸笔测验,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袋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不够重视。七是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认同程度不高,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八是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持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细节入手,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在如何尝试多元评价,如何通过课堂上随时随地发生的即时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评价应具有激励性,但更应该尊重事实,立足于学生实际水平的展现。
新课程标准倡导激励性评价,这是一种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学好功课。但是现在不少老师在教学中不论学生的回答恰当与否,精彩与否,总笑容满面赞扬说:“你真棒!”“你真聪明!”还单一命令其他学生:“把掌声送给他!”表面上肯定了学生的行为,时间一长,反复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不绝于耳的“赞扬声”,并不会带来良性效果,学生反而表现得漠视和不在乎。因为,这种“激励性评价”把学生当做消极被动的受评者,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
课堂上对学生应更多地进行即时性评价,也就是说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千奇百怪的,教师需要随机应变,针对学生的答案甚至问题作出灵活评价,这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素质,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也需要教師积累经验,思考如何通过评价正确反馈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选择文中最感动你的文字,说出你的理由。许多同学纷纷发言,选取了父亲穿过铁路的背影,父亲隐没在人群中的背影,我的眼泪无法抑制的情景,等等,实际上这些都是上课提到的内容,学生在此基础上又融入了自己的感受。这时,一个平时不大爱发言的学生站起来,回答说:“我觉得父亲抱着橘子回来写得好。”“为什么?”我追问了一句,因为这部分不是写背影。“因为父亲穿的是深色衣服,他抱着橘子往回走,橘子是橘红色的,我觉得父亲就好像是捧着他的心在走。”我当时心里就一震,这个回答我该怎么评价?一句“非常好”连我都觉得不过瘾。于是,我带着感情把这一段文字朗读了一遍,让自己,也让其他同学利用这段时间再思考,读完之后,我没有立即说出意见,而是问同学:“你们觉得呢?”这时,一位平时对语文很擅长的学生发言:“老师,我觉得很好。您一读,我好像眼前真的出现了一幅画面,对比特别鲜明。”其他同学也有同感,有的点头表示赞同,这时,我说道:“其实,不是我读得好,是他选得好,因为他经过自己的思考,感受到了文中的父子深情,说出了他的与众不同的答案,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之后,我注意到这个学生的神色由我未作评价时的不安、紧张变为轻松、满足。我又借机加了一句:“你看,你说得好,不用我说,大家都承认的,对吧?”他点点头,笑了。
我认为这次评价注意到了几方面:一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答案,二是让学生评价学生,关注了学生的感受,三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活动,四是把大多数学生的承认传达给了这位学生,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二、慎用而不是不用否定性的评价,关键要看否什么,怎么否。
激励固然重要,但也不能是非不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对于一些知识性、理解性的错误,可以先肯定他的学习态度、投入的情感或学习的方法,满足他的求同心理,然后从知识的角度调整或补充,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千万不能一棒子打死:“不对!谁来重新说?”这对学生的伤害非常大。
值得一提的是对价值观的评价,一定不能听之任之,撒手不管。课堂上,学生的观点并不是都正确合理的。学生的生活经验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他们对生活的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不健康的,还有可能是片面的,所以教师的即时评价要注意这方面的导向。比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一位学生说喜欢白骨精,因为她为了吃到唐僧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对此,一个教师的评价是:“你的想法很独特,有创意。”而对学生的是非观却不置可否,学生喜滋滋地坐下了。另一个教师却是这样处理的:他听完学生的发言,略顿了一下后反问:“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学生想了想说:“坏事。”老师接着问:“白骨精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坏事,你也喜欢她么?”学生红着脸摇了摇头。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并不意味着在学生道德观、人生观、是非观明显出错时仍听之任之。重视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样的教学才是顺应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也是每一个教师必须做到的。
再者不要忽视变相的否定,即在表扬学生时不要随便对学生进行比较,要发现每个学生都有独特之处,不是什么事都适合在学生间进行比较。比如:“你的思维转化很快,班上无人能比。”我们细细品味下,这种比较式的表扬会带来什么后果,自不言说。
三、利用教育智慧,巧妙转化突发事件为我所用。
一些学生思维活跃,经常会闹出一些笑话,制造一段插曲,这时,不妨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将问题的焦点偷梁换柱,不要让全体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意外环节上,这更需要一种幽默和随机应变。学习《三峡》一课时,提到作者用极简省的笔墨就描写出了四种景物的特点。水清,树荣,山高,还没说完,一个学生冲口而出“草帽(草茂)”,全班学生一下子就笑了起来,我也忍不住笑了,但是同时我担心,这一打岔,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散了,怎么再次集中起来。情急之下,我对这个同学说:“你的草帽一语双关,思维够活跃的。不过你的草帽和我的草茂,意思应该不一样,你到黑板前把两个意思不同的词全写出来好吗?”他很高兴地写出“草帽”和“草茂”两个词。面向全体学生,我再次提问,我说的是哪一个?为什么?学生都能答出后一种,因为是说草长得茂盛。于是又回到了课文的学习中。
这次评价我事后总结:一是没有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学习的兴趣,对他思维的活跃性加以保护。二是成功转移了学生对突发事件的注意力。三是处理过程中兼顾到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字词的写法的练习。
语文课堂教学多元即时评价只是我们在新课程评价这个新课题下的尝试,受到现行评价制度和个人水平的影响,还很不成熟,甚至显得很幼稚,但只要我们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反思,并进一步指导实践,本着“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这一原则,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落实到语文教学评价行为中,在评价中实践评价标准的多向性或多元化,追求评价的最大效益,以宽容的态度,多样的角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看法,就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乐趣和鼓舞,潜能得到发掘,个性得到发展,改善简单的纸笔评价带来的负效应,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