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卿
摘 要: 高中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要成为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我们要注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是社会影响学生个体,帮助学生进入社会的通道之一,具有强大的功能;要注意使用批评方式,不要黑色批评,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自觉设立目标,争取进步;要注重励志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是教师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情商是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学生心理 情商 师爱 绿色批评 励志教育
高中生与小学生相比,知识范围和对事物的认识远比小学生深刻。对高中生进行教育必须注意全面性、完整性和视野的开阔性,意味着对高中老师的要求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要成为合格的心理辅导员,关注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情商。
情商是相对智商而言的心理学概念,反映的是一个人把握和控制自己情绪、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承受外界压力的能力、不断激励自己和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情商较高的人一般能把握生活的机遇,最终取得成功。而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高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扰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如学习问题,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人际关系问题,主要是与老师、朋友和家人之间的不理解;情感类问题,是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致。面对这些问题老师应做些什么呢?
一、充分发挥集体的魅力
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是社会影响学生个体,帮助学生进入社会的通道之一,具有强大的功能。教育应强调学生学会关心,即跳出自己的圈子,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关心社会、国家,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通过集体生活,学生的接触面扩大了。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对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强烈,需要朋友,希望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朋友。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青少年体验到被理解的幸福。促使他们更愿意加入某一集体,希望得到集体的认可。另一方面,在集体中,教师的爱是集体成员积极上进的重要动力,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爱一个人就等于塑造一个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可以毫无选择地、公正地给予每个学生,尽力摆脱偏执狭隘的感情。最后,在集体中超越自我,学生一起学习、成长,通过相互比较,不断发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成就,同时发现自我缺点和不足,有利于激发他们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超越意识。
二、正确的批评方式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都会这么想,应鼓励多于批评。但是实际教育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尴尬,不得不批评,“三句好话不如一鞭子”。有时批评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招致愤恨与消极对待。记得我在当班主任时,我班的规范评比一直是优秀,我在班上反复强调,做什么事都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可是没过多久就让我逮住一个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在走廊里跑闹,我很生气地当着所有学生的面批评他。他当时不承认,还与我顶撞,我更生气,在班会上拿出值周生的记录,狠狠地批了他一顿。可是往后几天里,学习本来就差的他上课几乎天天挨批评,而且经常和批评他的老师较劲。对于学生,“攻心为上”。给他们一点点温暖,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起不到一点作用。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以平和心态面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的批评永远只能是“黑色”的吗?现在人们要吃“绿色食品”,买“绿色家具”,所以批评可以是绿色的,更应该是绿色的。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并自觉设立目标,争取进步。
三、励志教育不可少
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人生道路是曲折的,尤其是创造性活动是长久而艰辛的过程,这种活动成功与否除了智力因素外,常常取决于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没有毅力、有没有志向。古人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决心越大,信心越足,恒心越持久,越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所以,培养学生顽强意志,是每一位教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四、教师的情商同样重要
首先,教师的教态要自然、适度、得体,教师的表情应让学生感到既真挚谦虚又严肃亲切,教师亲切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肢体语言一经化做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教师应以高尚的人格赢得学生,以渊博的学识征服学生。其次,教师的语言应坚定自信、严谨简洁、表情并茂、铿锵有力,引导学生体验情景、感知形象,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的吸收和掌握。最后,“亲其师、信其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晓之以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通过“动之以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通过“导之以学”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动之以成”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决心和恒心,战胜学习困难,走向成功。
总之,日常教育工作中,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树立健全人格,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多一点理解、多一点信心、多一点亲切。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教育.2010.
[2]教育科学.2009.
[3]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