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
摘 要: 有效的朗读教学,能使学生从中感受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朗读训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和所蕴藏的意义,都可以通过朗读表达。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获得了对文章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诵读欲望。学生在不断地听读、跟读、练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感知、体会、领悟其中的奥妙,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朗读水平,无论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受益匪浅。
一、指导学生朗读要依照教材特点进行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切实指导学生读书,课堂上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是一条可取之路。它作为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不仅能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关于皇帝的心理和语言的描写:“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在教学生朗读时,前者应指导学生把声调压低,语速放慢,告诉学生因为这是心理描写,他要思考,他在害怕;后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声调要高,语速稍快,因为它是语言描写,表示他并不怀疑,并不愚蠢。这样一低一高,一慢一快,再加上一些拖音和装饰音的变化,一个表里不一、愚蠢荒唐的皇帝形象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至于叙述人的思想感情自然是寓谑于庄,无情的揭露与嘲讽。如果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效果依然没有达到要求,教师就应范读。范读时,还可配上神态、动作、表情,以此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完善朗读训练的形式
朗读在教学中具有调节节奏、对话交流的作用,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铺垫,只有老师的讲解,是沉闷而乏味的,朗读中,学生既具有主观能动性,又对课文内容进行二度创作,在此基础上穿插教师恰当的点拨和引导,可很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教学目的。一般地讲,教师忽视朗读训练与指导,学生对朗读表现出随意性,很难练好朗读的基本功,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这是由语文学科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境界相统一的特点决定的。一篇文章,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情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露或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对学生起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产生美感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不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些多数情况下是学生通过朗读实现的,如忽视朗读就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不重视朗读,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很难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感受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有意识的渗透和恰当点拨,就会影响学生思想的升华。
三、努力做到在理解中朗读材料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毕竟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做到,其他的很难做到。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情感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在学生处于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两者密不可分。换句话说,学生可以用朗读表达不一样的情感,这就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朗读,表达情感。如果只是一味齐读,个别读,学生就会有单调、乏味感,势必影响朗读兴趣和热情。我们不能停留在朗读的表面——“声音”上,这样达不到朗读的要求。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为了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
四、朗读要努力实现学生的参与
教师让学生的朗读课堂的主角,大胆地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尝试新的语文知识,教师在一旁只起“挑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思维,有意识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发展。如:在学习第九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之前,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作者游双龙洞的简单示意图,通过画图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孔隙窄小、内洞宽大神奇等的特点。又如教第十一册《草原》一课时,先播放相应影像,让学生随着优美的画面,感受草原天的可爱,感受草原地的一碧千里,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这样通过直观的画面、热烈的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总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达到阅读教学目的。
总之,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都是从朗读开始的,学生对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全面认识,都是要通过朗读实现的,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理解是要通过朗读实现的。只有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准确把握字词的意思。
参考文献:
[1]王明霞.中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学生之友(中学版)(下),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