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辉
摘 要: 作者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宜春学院大学生篮球比赛中的攻击性行为,主要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发生攻击性行为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占主导作用,建议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加强对篮球裁判员的管理制度、加大处惩力度及加强对观众与拉拉队员之间的管理等,防范大学生篮球比赛中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关键词: 大学生运动员 攻击性行为 产生原因 防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篮球运动在高校的不断普及及现代篮球运动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精彩程度越来越高。这些都可能使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心态失衡,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出一些与比赛规则完全相违背的过激行为:轻者出言不逊,污言秽语地辱骂他人;重者拳脚相加,大打出手,以暴力手段攻击他人[1]。本文通过对宜春学院大学生篮球比赛进行调查,了解目前宜春学院大学生在篮球中出现攻击性行为的现状,为引导地方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篮球运动观念,减少大学生在篮球比赛中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宜春学院篮球比赛中的攻击性行为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运动攻击性行为概念界定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得出:运动攻击性行为是运动中发生的、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或精神为目标的、有外显的语言或身体动作的行为,如使用粗野的动作或暴力殴打他人、故意刁难辱骂他人及用散布流言等方法毁坏他人名声。运动攻击性行为包括球员暴力、观众暴力、教练暴力[2]。
3.2宜春学院学生篮球运动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分析
宜春学院学生篮球比赛跟专业比赛有所不同,带有一些非专业的特殊性质。这些非专业特性包括队员运用技术的非专业、对规则理解的非专业、抵抗球场因素影响的非专业、自我情绪调整的非专业及对自身和对方球员的保护非专业等方面。这些非专业特性是宜春学院学生篮球运动员攻击性行为频繁出现的导火索,也是下述几方面深层因素在比赛场上的具体体现。
3.2.1宜春学院学生篮球运动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生理因素
宜春学院学生一般都在17岁到22岁之间,处于青春发育后期,仍属于身心塑型时期,大脑兴奋性强,思想活跃,反应敏捷,勇于承担责任。但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遇事争强好胜,对事偏激,情绪很不稳定,抑制力低下,有时处于易激怒状态,遇到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感到心理不平衡,易于和他人发生冲突。而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一般都在体育竞赛活动中,除了活泼好动之外,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比较强,但对待问题还不能全面考虑,对待比赛的认识不够清晰,在某些特殊场合,容易形成团队行动,一哄而起,如引导不当,容易产生集体过激行为,造成不良的影响。正是具备以上生理特点,使得宜春學院学生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据调查,有57.31%的学生都见过篮球场上的攻击性行为。总的来说球场上的攻击性行为已经越来越普遍,出现次数不断增多。调查显示,宜春学院有97.56%的学生对球场攻击性行为持不接受态度,认为不应该出现这种状况,严重违背体育精神。调查显示,影响宜春学院学生篮球运动员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生理因素主要是:年纪相对较小、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集体荣誉感强烈及青少年喜欢起哄等。其中50.43%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不能准确地控制自己,遇到事情不计后果从而发生攻击性行为。
3.2.2宜春学院学生篮球运动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
影响宜春学院学生篮球运动员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有:球员的自我控制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比赛中的状态、比赛中的紧张程度、赛前睡眠心情、比赛动机及情绪波动共七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中,居前四位的选择依次是自我控制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比赛中的紧张程度和情绪波动。从调查可知,选择自我控制能力和经受挫折的能力排在前两位,所占比例分别是84.56%和65.43%,这说明宜春学院学生篮球运动员产生攻击性行为大多数都是自身原因,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及受挫折能力不够,反映这个年龄阶段中宜春学院学生的普遍性。比赛紧张程度占52.63%,所占比例较高,仅次于球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经受挫折能力,这表明宜春学院学生篮球运动员对比赛比较重视,随着篮球运动普及程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篮球运动。加上学生的争强好胜,对比赛的看重,比赛紧张程度也在提升,而潜在的攻击行为也会随之发生。
3.2.3宜春学院学生篮球运动员产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因素
解析宜春学院学生篮球运动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因素,有利于引导宜春学院学生篮球比赛顺利进行,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促进交流和实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目的。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宜春学院学生篮球运动员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因素依次为:比赛的功利性、球员自身综合素质不高、裁判员的判罚不公、观众气氛的情绪煽动及教练的素质高低,分别占62.2%、74.4%、83.46%、95.48%和96.3%。
3.2.3.1球员自身素质
球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比赛是否能够继续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高素质的球员比赛给人的感觉是享受,他们在享受这种比赛、那种挥汗如雨不知疲倦的感觉,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主旨相吻合,可以极大地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交流。相反一群自身综合素质低下的球员进行的篮球比赛,给人的感觉是糟糕的,比赛毫无章法和规矩可言,球员之间的相互冲撞、动作的不规范容易使队员们产生火花从而诱发攻击性行为,这与举行赛事的主旨完全相违背。
3.2.3.2裁判员的判罚不公
在宜春学院举办的篮球比赛中,篮球裁判员都是在各届在校学生之中培训出来的。由于裁判员都是从学生之中选拔出来的而且都属于“半路出家”,对比赛的规则和尺度把握不够,造成罚判的时候不够准确、反应速度慢等现象,甚至出现人情哨的情况。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都会影响学生在竞赛中的情绪。调查显示有83.46%的学生认为比赛过程中裁判员出现偏哨的情况,对裁判员的判罚非常不满。由此看来裁判员的公平程度及对篮球比赛规则的理解程度,是影响比赛的一个重要因素。
3.2.3.3竞赛的气氛及观众的情绪
在篮球比赛当中,比赛的气氛及观众的情绪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比赛的节奏与时间是成比例关系的,比赛越是到最后气氛越是激烈,观众的情绪也会随着比赛时间和球员之间的气氛受到感染。这种气氛和情绪会对正在比赛的学生篮球运动员产生不良的影响。据调查有95.48%的学生认为比赛的气氛和观众的情绪会给自己在比赛过程中造成严重的压力,非常容易受到场上环境气氛的干扰。特别球员在比赛过程中受到挫折后容易引起场下观众的起哄行为,容易给自己带来烦躁和焦虑的情绪。所以,在竞赛中处于劣势或处在失利一方的学生很容易被诱发攻击性行为。
3.2.3.4教练自身综合素质
球队教练的自身素质影响着整个球队的比赛状态,对球队的篮球运动员有重要影响。一个素质高的教练带的球队也是一个高素质的球队,相反一个素质低下的教练带领的球队是素质低下的球队,这正应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教练作为球队的核心,他的言行举止深刻影响着他所带领的球队,所以球员产生攻击性行为与教练有脱不开的关系。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通过调查得出,宜春学院学生篮球比赛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有三大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社会因素对比赛中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有深刻的影响基本占主导作用,其次是心理因素、生理因素。
4.1.2生理因素是因为大学生的年纪普遍较小,比赛经验不够,处理发生的问题不够成熟。受挫之后没有认真考虑,容易义气行事。
4.1.3心理因素主要表現为:比赛过程中出现不正当的肢体接触或者挫折之后易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发生攻击性行为。
4.1.4社会因素在发生攻击性行为中占主导作用,最容易诱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其中有比赛的功利性、球员自身素质、教练的战术设计、裁判的判罚不公、观众气氛。其中主要因素是教练自身综合素质、观众气氛、裁判的判罚不公、球员自身素质这四个。
4.2建议
4.2.1生理因素方面:宜春学院学生在篮球比赛过程中发生的攻击性行为是可以预防的。帮助宜春学院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宜春学院学生篮球运动员树立正确的比赛意识。
4.2.2心理因素方面:在宜春学院学生素质教育中可以树立一些优秀的典范,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从而帮助宜春学院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2.3社会因素方面:加强对篮球比赛裁判员的管理与组织,规范比赛的规则,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可以有效防止在比赛过程中发生攻击性行为。营造良好的比赛环境,规范观众与拉拉队员有组织有纪律观看比赛,形成良好的比赛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的技术水平,甚至超常发挥,从而使比赛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张勋.CBA球场暴力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马进荣,宫士娟,刘文娟.篮球竞赛中球员暴力问题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3):102-105.
[3]孙健.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及防范策略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2,(6):46-48.
[4]易鹏.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问题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4):418-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