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新
摘 要: 作者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儿童角度出发多维度解读课文。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总结。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意思。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又借助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关键词: 童话教学 激发思维 直观形象 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课文讲的是一只小兔偶然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狮子提出质疑,并且要去看看,才让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瓜成熟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跟随别人。这篇课文情节通俗易懂,但是篇幅较长,共有12个自然段,并有较多对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结合对课文的分析与理解,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拼音与插图读懂课文内容。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跟着别人跑的道理。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模拟课文内容制作课件,并播放配音“咚、咕咚”“咚、咕咚”。
师:同学们,“咚、咕咚”的声音,哪位同学听过?
生1:我听到过土山上的苹果掉到小溪里就是这种声音——“咚、咕咚”。
生2:往小河里投砖头也有“咚、咕咚”的声音。
……
师:就是这平常的声音曾经吓坏了森林中的一群动物,我们一起去看看是怎么回事?(板书课题《咕咚》并齐读)。
二、整体感知
师:运用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提出要求:听后看看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讲的是兔子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小猴儿一群动物一个跟着一个跑。后来野牛帮助大伙儿弄清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
师: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里提到了哪些动物?用笔画出来,看看谁最勇敢,并善于动脑筋。
生1:学生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画出:小猴儿、狐狸、山羊、小鹿、大象、野牛。
生2:野牛不慌不忙,最勇敢。
再读课文,指名分段读课文,着重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三、品读课文
(一)运用多媒体播放第一幅图,让学生说说图意。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兔子听到木瓜熟后掉进湖里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师:当时兔子这样的表现说明?
生:兔子很害怕,吓得撒腿就跑。
师:哪位小朋友说说自己害怕的经历?
生:……
体会兔子害怕神态,指导学生朗读。
(二)运用多媒体播放第二幅图,让学生说说图意。
生:听到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
师:兔子、小猴、狐狸、山羊、小鹿都是怎样表现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理解“拔腿就跑”、“可怕极了”、“热闹”的意思。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慌张”、“乱哄哄”
体会并模仿兔子、小猴、狐狸、山羊、小鹿的表现,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运用多媒体播放第三幅图,让学生说说图意。
生:大象也跟着跑。野牛拦住了大伙儿,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
师:在课文中出现的动物,谁最勇敢和机智?
生:野牛。
师:谁能说说,你佩服野牛的哪方面?
生1:沉着冷静。
生2:肯动脑筋。
(四)运用多媒体播放第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图意。
生: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咕咚”是什么,大家都笑了。
师:在兔子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了湖边,他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会说什么呢?
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实在是太可笑了!
师: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大家都是什么表情?
生:大家的表情各不相同。野牛在严肃地讲道理,兔子看清“咕咚”是什么了,不再惊慌;老山羊一边听野牛讲话,一边思考;狐狸、小猴子和小鹿已经感到可笑了。
指导朗读,体会每个动物的神态。
四、拓展延伸
师:学了这个故事,以后遇到事情该怎么办呢?
生:遇到任何事情,要动脑筋想想,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跟从。
★案例分析: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儿童的喜欢。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童话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童话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一至十册的课本中,约有三十多篇。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童话题材的作品所占篇幅比例更突出。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童话作品不仅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需求特点,还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咕咚》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兔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跟随别人。
★教学反思
在本篇课文教学中,突出特点有这么几点:
1.以生为主,激发思维。
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从开始让学生听录音,然后说一说本文的故事大概内容。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都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中动物的表情、神态、语言等。即便是在概况文章主题上,都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总结。
2.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直观形象。
开始的录音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录音是讲故事的情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意思。后来多媒体大屏幕直观地展示为儿童创造一个充满趣味的幻想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又借助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內容。
3.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儿童角度出发多维度解读课文。
儿童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从其逻辑思维上进行解读,他们思考时采用的是“我喜欢”、“我不喜欢”、“我关心”、“我不关心”的思维方式。因此,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师应当遵循,以儿童视觉为出发点,发掘童心,保持童趣,循循善诱,学生对课本进行多方位、多层次解读,而不是把唯一的标准答案交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
参考文献:
[1]董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1).
[2]张莉丽.浅谈新课程中农村小学阅读教学[J].新课程(教研版),2009(09).
[3]崔秀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J].学周刊,2011(05).
[4]任丽艳.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