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莉
[摘 要]词语教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做到链接生活,凸显词语本质;浸润文本,揣摩词语质感;还原表象,想象词语画面;溯源而上,感知词语本色,从而提升学生感知词语的能力。
[关键词]词语教学 链接生活 浸润文本 还原表象 溯源而上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37
词语是语言的基础单位。正是在对词语不断接触、体悟与积累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才得以不断提升。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低年级教师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词语教学的重要性,导致教学收效甚微。如何才能让低年级的词语教学不再浮游于表层呢?教师应从学生认知词语的规律入手。
一、链接生活,凸显词语本质
学生积累的词语很多都不是源自于课堂,而是来自于现实生活。当生活中积累的词语,学生在文本中再度邂逅时,就为学生词语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范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务必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以生活的资源浸润语词,揭示词语的本真特质。
例如,教师在教学《母亲的恩情》中“慈爱”一词时,首先让学生找出含有这个词语的语句:“母亲的慈爱不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为了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再止步于概念性认知,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回忆自己看到或者感受到的“慈爱”体验。有的学生说:“生病时,母亲总要轻轻抚摸我的额头,用关切的眼神看着我,这就是慈爱!”有的学生说:“爷爷从外面出差回来,都要给我带好吃的,总是喜欢看着我吃完。这也是一种慈爱。”……
学以致用是词语教学的最终归属。在这则案例中,教师让文本语言环境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高度契合,将文本语言引向了更为广阔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深入感触了词语,并为之后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二、浸润文本,揣摩词语质感
具体的词语只有浸润在相应的文本情境中才能真正散发出独特的价值意蕴。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敏锐的语感意识,让学生不仅停驻于文本表层,获取词语所传递的信息,更要让学生深入语词的内核,体验其蕴藏于符号内部的意蕴。
例如,在教学《沉香救母》时,课文最后写道:“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其中“扑进”只是一个简单的动词,却将人物久藏于心底的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形象地揭示出来。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尝试演一演“扑进”的动作,并引导学生联系故事的前后,思考沉香为什么会“扑进”。通过与文本内容的对应联系,学生懂得了为了与母亲团聚,沉香艰辛学艺,克服了重重困难,实属不易,当见到母亲的那一刻,沉香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激动,才会“扑进”。
“扑进”表面看是一个僵硬的动作,但却是人物内心情韵的真实再现。教学中,教师以词语为圆心引导学生向文本做圆周辐射,从而在故事情境的浸润下感知了词语的温度,实现了词语教学的言意兼得。
三、还原表象,想象词语画面
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词语“五颜六色、色彩斑斓”。
师:读着课文,哪些词语让你感觉眼前一亮?
生1:五颜六色和色彩斑斓。
师:看着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2:我看到各种不同颜色的蝴蝶,红的,黄的,紫的,颜色真多!
师:这些词语不仅可以形容蝴蝶,还可以形容其他的事物。(教师相机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看图片,这就是色彩斑斓。
教师引导学生从词语的表象入手,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想象词语所描绘的画面,将学生原始经验积累中对“五颜六色、色彩斑斓”的记忆充分调动起来。这样,抽象的语言文字就在学生的自主体悟和表述中变得灵动而鲜活起来,使学生真正感知了词语的真正意味。
四、溯源而上,感知词语本色
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每个汉字,每个词语都蕴涵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很多词语的含义与原始创造时的意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教师能够追根溯源,就能从最原始的意蕴中帮助学生突破词语表达的限制,进一步把握词语的引申义,从而实现词语感知的全面化。
例如,在教学“花团锦簇”这个词语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锦”字入手,展开学习。教师告诉学生“锦”字表示高档的丝织品,并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组词:衣锦、锦绣。而在教学“簇”时则描述了一种花儿紧紧挨在一起的状态。最后,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以直观的视角感受“花团锦簇”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并相机提炼:这个词语不仅描写了花儿开放得多,更写出了花儿的色彩之美。
纵观这个教学案例,教师不仅注重了对词语整体意识的教学,更引导学生从关键字的字理和原始意义出发,将词语所涵盖意蕴的来龙去脉直接揭示出来。这为学生真正把握词语的实质以及转换语境之后的灵活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大意,深入体悟词语意境,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