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结标 徐长斌 郑纪英
摘 要: 近年来,家校合作理念为教育各方所接受,而家长会是家庭与学校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是产生教育合力、促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方式。传统家长会存在主题模糊、主体错位、形式呆板、内容单一、持续效应差等弊端,在促进家校合作有效性上成效不显。本文试图从以上几方面入手,探究提升家长会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家校合作 家长会 有效性
一、引言
近年来,教育各方越来越意识到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仅靠学校教育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家校之间的有效合作,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构建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学校、家庭共同发挥作用的良好育人环境。由于家长会在展示学校教育、获取家长理解和支持、挖掘家长资源、吸纳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成为家校合作的常用方式。然而,实践中的家长会存在诸多问题,致使家长会成效不显。因此,探究提升家长会有效性的策略,充分发挥家长会在家校合作中的巨大潜力,为实现家校合作育人的共同目标提供动力支持。
二、当前家长会存在的问题
1.家长主题模糊。
目前,大多数家长会在召开之前不确定主题,随意性很大。因为会前没有向家长说明本次家长会的主题内容,会上说什么讨论什么完全由教师掌控。而无主题的家长会缺乏计划性,给家长深度参与增加了困难,严重影响了会议效果。
2.参与主体错位。
当前绝大多数家长会中,学校和教师都是其中的绝对主体。从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内容的安排到流程的规划,都是学校老师一手完成的。家长是家长会的当然主体,地位被边缘化。会上,教师把持着话语权,家长只有听的义务,没有说的权利。
在这样的家长会上,教师辛辛苦苦,费心劳力,而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学校教师在家长会中的喧宾夺主,剥夺了家长这个家长会主体的参与权,他们是被动的,感受和需求没法得到积极回馈,因而这种家长会注定是气氛沉闷、效率低下的。
3.形式呆板无变化。
从形式上说,教师还是习惯以传统类似于课堂教学的方式开展家长会。这种形式在组织的便利性上,单向信息的高效传递都是有优势的。但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可以充分激发家长的新鲜感和参与热情,何乐而不为呢?况且,对本就工作繁忙的教师和家长来说,传统家长会形式限制了家长会召开的次数。而这与家校充分沟通的需求是相矛盾的,因此要创新家长会形式。
4.内容单一陈旧。
目前,绝大多数家长会的内容都是围绕学生学习成绩展开的。基本上是教师通报班级整体情况(主要是学习情况)、最近考试的成绩、具体排名、个别同学进步退步情况等,最后对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抓好学生成绩做出指导。成绩作为家长会的主要内容在家长的预期之内,而这会致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其家长基本上不愿意参加家长会。这样会严重影响家长会召开效果。这种安排方式容易使家长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引导。可以预见,这样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死读书的学习机器,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与教育目的是相背离的。
5.效果持续效应差。
传统的家长会,前后家长会基本无联系,家长会会前会后无相应的持续反馈机制。必然使前次家长会中提出的问题由于缺乏后续跟进而消弭于无形,最终容易产生效应只能持续短短几天的情况,长此以往,家长会的效应大打折扣。
三、提升家长会有效性的策略
1.明确会议主题,提高针对性强。
家长会召开之前,就要把主题确定下来。当然这个主题一定是围绕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这个教育大主题展开的。主题越鲜明,针对性越强,会议效果越好。这些主题的确定要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阶段具体分析研判,如对于面临中考、高考的学生来说可能存在压力过大的问题;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可能存在早恋、叛逆的问题;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可能存在新的校园生活的适应性问题等。但是这个主题不能由教师单方面确定,而应综合考虑家长、教师甚至学生的意见。这样一是可以保证所定的主题是大多数人感兴趣的,不会出现家长会冷场的情况;二是可以让学生与家长从心理上感到被尊重,增强会议的参与感,有效破除以往家长被边缘化的尴尬。
2.参与主体多元化。
教师在家长会参与主体的选择上应该多元化,这是顺应这个越来越开放的时代的必然选择。当前随着社会开放程度及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越来越多。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打破家长会中教师与家长的“二人转”,在家长会中吸纳更多参与者,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理咨询师的参与,对高校家校合作的指导意义重大,对大学生心理心理危机的干预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我们应赋予这些参与者平等的发言权,这样方能营造出各方群策群力、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3.形式上多样化。
形式上不必拘泥于传统,应该着力围绕合力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求新求变,使家长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变成包含家长在内的各参与主体愿参加、想互动、爱表达的交流平台。像现在比较常见的亲情式家长会、领奖式家长会、话题式家长会、网络式家长会、讲座式家长会等都是很好的呈现形式。
4.内容丰富,点面结合。
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关注。家长会的内容不能只是讨论学生的学习成绩、公布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考试的结果,而要同时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行等,做到内容丰富,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对他们来说出现问题是成长的必然。家长和教师等教育主体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5.畅通丰富家校交流渠道,完善反馈机制。
为使家长会的成果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家长会各参与主体务必会后认真总结、反思和落实,为下次开好家长会做铺垫。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在快速发展的多种交流工具与家长进行高效及时的信息交流,如电子邮件、MSN、QQ群、视频、博客和论坛等。尤其在家长会上达成共识的重大问题,家校间一定要做好沟通反馈,务求实效,使家长会起到实际效果,形成良性循环,成为联系家校间的纽带。
高校家长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教育力量,在大学生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尤其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比较严重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家长会的有效性,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参与是家长会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取得很好的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江荣国.当前中小学家长会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J].基础教程2006(9):20-21.
[2]叶冬青.新型家长会模式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0(5):15-16.
[3]李小红,刘嫄嫄.学校家长会: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
[4]张东娇,顾明远.学校教育沟通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策略[J].教育研究,2003,(5).
[5]李萍.新形势下的家长会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革新,20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