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翠娥
摘 要: 进入高中,学生思维发展、数学课程深广度、新课改教学方式方法,都有了质的变化。因此,应顺应初、高中基础知识及新、旧教材差异的变化;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情境;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与学 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
进入高中以后,不管是学生思维发展、数学课程深广度,还是教学方式方法,都有了质的变化,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这种变化尤为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断思考,并将思考的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下面笔者就此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顺应初、高中基础知识及新、旧教材差异带来的变化
初、高中教材之间的跨度较大。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乏对概念的严格定义;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证明;教材坡度缓,直观性强,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
从教材来看,在旧体系中,应试教育的特点明显,那就是使重复、机械的训练成为学生的本能。正常情况下,智力中等的学生是可以成材的。但在新教材体系中,简单的模仿与机械的训练恰是所忌。智力高的学生不会被埋没,智力中下的学生却令人担忧。在新教材中,所有基础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数学探究机会。基于这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利用分组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促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正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教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二、尝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习惯
根据高中年龄阶段的生理及认知特征,新教材的素质培养要求,教师对以往的教学观念及习惯需有新的改变及尝试。
一方面,高中生的头脑并不是白纸,他们对数学有自己的认识和思维的觉醒。另一方面,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领路人与合作者。教师要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绝不能“满堂灌”,更不能包办代替。
教师应走下讲台,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读书、思考、讨论,使课堂教学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课前,可让学生阅读课内、外书籍,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课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说、演、画、评,使学生乐在其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及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引导他们分析错误产生原因,课堂上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教师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不能认为考试得高分才是好学生,相反那些在探索数学问题过程中有大胆思路与创新方法的学生往往更有成就。
三、正确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情境
有些初中数学学习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有些学生甚至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初中形成的固定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已不适应高中学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
2.学习方法不得当。
3.轻视基础,盲目崇难。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该做到两点:
一是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适应高考改革所倡导的“能力立意”的要求。这包括:订计划、倡预习、上好课、勤复习、自作业、解疑难、重小结、课外学习等方面。
二是要教导学生循规律,防冒进。由于年龄小,阅历浅,不少高中学生易贪功冒进,想一步登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知识积累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取得好成绩,更需要基本功扎实,书写、运算技能要达到规范和熟练的程度。
四、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
一是要研究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在共性的基础上寻找个人的最佳学习方法。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灵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同时应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二是初期教学应重视基础,注意形象、直观、降低难度。如讲映射时可举“本班45名学生有45个学号”等例子,可为引入其概念做好铺垫。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太大,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习信心,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初期更应该强化基础,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三是要加强辅导,化解分化点。高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方法新、难度大。对易分化的地方教师应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开辟专题、指导阅读参考书,同时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并就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讨论,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四是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应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与问题情境这方面多下工夫。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表现欲和创新欲。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在课堂上形成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充分表现对学生的期待,让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开启创新大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五是要培养学生的动眼、动脑、动手能力。首先是要借助有形的教具,充分调动学生产生许多遐想,提高观察能力。其次是设置合理障碍提供学生动脑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学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真正体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同时要督促学生积极动手,提高应用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学具,能使学生不断丰富数学探索活动的经验,有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立体图形展开图》时,可组织学生开展如下活动:(1)取一张白纸,将六个图形描下来;(2)将六个图形剪下;(3)探索这个过程,同学们得到什么结论。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准学生自身变化的特点,把准数学学科变化的特点,通过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时时思考,并把思考成果融入到与学生的不断互动中,才能与时俱进,适应变化,促使教与学的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