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攀
摘要:古诗文背诵,对于儿童来说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快捷方式,也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需要坚守的一片圣土。
关键词:古诗文;积累;坚守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5-075-2
古诗文背诵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的反刍、发酵,在默默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因此,古诗文背诵这种融独特的艺术形态,深厚的文学价值,重要的社会功用于一体的可持续性教学之路,必将任重而道远。
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古诗教学,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位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不求甚解,但求熟背,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诵读过的名家名篇、儿歌,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表达琅琅上口。因为读是语言实践练习最重要的途径。只有读的多,才能悟得深。多读有助于对语言的感知、吸收、积累,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
●意外的惊喜!
早读课铃声响前5分钟,作为班主任的我来到班上巡视,还没进教室老远就听见大嗓门唐庆骏的声音,待我走进教室,才看到了让人吃惊的一幕,左手拿着《古诗文诵读》,右手拿着扫帚,边扫地,边背古诗,还时不时摇头晃脑,拖腔拿调的。我不禁被他这副模样逗乐了:“唐庆骏,今天怎么这么积极?”他憨笑了一声“老师啊,不积极点不行啊,我已经落后了,他们都把大后天的诗背了”。这是我在开学初跟同学们一起制定的古诗文背诵计划:古诗每天一首,小古文留到周末回家背,第二天到组长那儿过关。本以为同学们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想到不仅调动起了大家背诵古诗文的积极性,还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势头。那一刻,内心真的很感谢我的学生们让我树立了信心——无论如何,都要坚持让我的学生背诵古诗文。
●别小瞧了小宇宙爆发的力量!
课间坐在教室前排座位上批改作业,小神童潘向东屁颠屁颠的跑到我面前,我抬头瞅了一眼,他兴奋的很,手里紧攥着的那本古诗文已经卷边儿了,“老师,你信我能只用两口气,就背《负荆请罪》吗?”“两口气?”我有些不敢相信,“嗯”他的回答很坚定,“好吧,试试!”我搁下笔,他赶忙把书翻到《负荆请罪》,深深地吸了口气,“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整篇古文的背诵不超过一分半钟,语速之快,是我目力所不能及,着实让我感到震惊!“老师,陈志豪背的也超快。”耳畔传来了“闲事大叔”朱弈帆的声音。“是吗?”我觉得很好奇,连忙把陈志豪拉到面前,“陈志豪,平日里本书挺费劲的,这么长的古文,你怎么背的这么流利啊?”“我也不知道,只是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读了几遍就会背了。”孩子的几句话,一次想在老师面前展示的做法让我一下子发现了新大陆——小古文,一片蕴藏的无限宝藏亟待开拓的新天地!
●让好习惯伴随着成长!
师生互相问好后,班长领背古诗文,抑扬顿挫的节奏拉开了每一节语文课的序幕,或两三首古诗,或一篇小古文,或背诵当天的新内容,或已经会背了的内容,或书上的,或《古诗文诵读》上的,抑或额外补充的。这样的课前三分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背到欲罢不能时还会多背两首,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激情,我明白了——这一份坚持需坚守!
坚守: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自儿童刚会咿咿呀呀学语时,大人们就开始了诗词教学,“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孩子们虽不知其意,却读得津津有味。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理解能力的增强,对诗词的兴趣却逐渐减少,甚至会觉得北宋诗词是一种课业负担,原因是什么?老师过分的讲解,将好端端一首诗词,拆开了、揉碎了,细细讲,慢慢嚼,嚼碎了喂给孩子,还有滋味吗?兴趣是好的老师,但,兴趣的培养是一段漫长需坚守的岁月,作为老师的你做到了吗?
●“放手”:把理解的权利还给孩子。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引导”:紧握系着风筝的线端。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是古诗词的美不但是语言本身的韵律美,还有诗词描绘的一种意境美(画面美)。如在教学《渔歌子》的时候,我没有逐句地让孩子去解释、揣摩诗句的含义,而是从整首诗的意境入手,让孩子们在不断的诵读中发现文字中所蕴涵的优美意境。一开始课前的诵读孩子们读得不到位,稀稀拉拉没有韵味。“老师读一遍给你们听听?”“好!”众口一词。我就抑扬顿挫地读起来……“听了我的朗读,有什么评价?”“你最后一句读得最好!”一个同学说,然后他也学着我的样子细声柔气地诵读起来,那种斜风细雨的感觉已经初露端倪了。
“你听得真仔细,现在也读得很不错了!”我鼓励道。
“听了你的朗读,我真的感觉到那里的鱼长得很肥美!”另一个同学说。
“我觉得这里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哦?何以见得?”我故意卖着关子。
“因为这里依山傍水,是个世外桃源。”
“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是个好地方。”别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接口说着。
“是呀,这里风景秀丽。虽然下着细雨但诗人还舍不得离去呢!让我们好好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吧!”第二次的读是一次质的飞跃。
“这一次,你们又读出什么美了?”
“青山前白鹭在飞,鸟语花香有色彩美。”
“还有,桃花、湖水、箬笠各自有各自的色彩,组合在一起更有画面美!”立即有学生附和道。
“是呀,从白鹭飞这个词老师还看到了一种动态美。”
“斜风细雨那是一种朦胧美!”又有同学有新的感悟了……
不管风筝飞得再高再远,都要紧握系着风筝的线端,只有这样风筝才不会迷失方向。在这首词的教学中我从整体出发以范读为切入口,让孩子对这首古诗的意境有了一定的理解。读完两遍孩子们能做到琅琅上口地诵读,脑海能奔流出那样一幅朦胧的写意画来。于是知足常乐:如若唇齿能留香,不求甚解又何妨?
●“拓展”:引领孩子们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这是课改提出的新理念,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六年级语文教材上有一单元练习中出现了一首简短的现代诗《秋》“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这是一首通过一片红叶表现秋的神韵的小诗。虽然只有一句话,却十分耐人寻味,很有古人绝句、小令的风姿。教学后让孩子们去收集和秋有关的古诗词,然后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首利用专门的时间进行了主题式的古诗词学习。我把《秋日》《秋日湖上》《山行》《秋风吟》《天净沙·秋思》《秋词》《山居秋暝》几首古诗影印在纸上,连带诗人介绍和古诗的注解。发下去让孩子先自己诵读,然后请学生挑自己最喜欢的古诗来诵读,其余同学评价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接着向他学一学也来好好读一读这一句。变换形式地诵读过以后挑选自己最先记住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带着大家背一背。最后,归纳总结:今天学习的几首古诗有什么特点?有的孩子说都是关于秋天的,有的还读出了诗人忧郁的心情。真为孩子敏锐的触觉感到由衷的高兴!然后引导孩子和书中的古诗和课文进行对比,同为一个秋色,为什么在有的诗人眼里是“正是橙黄橘绿时”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喜庆场景,而在有的诗人眼里却是“古道少人行”的落叶萧瑟,孤独清凉的情景呢?孩子们体会到心情不同,所以同是一个季节个人的感受也就不一样。最后让孩子们自己背诵了收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古诗,鼓励了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阅读,打开古诗文诵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的仅是苍海一粟,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让孩子们在不断扩展的学习、诵读中逐渐提升品味。陶渊明有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废寝忘食”,所以古诗词的学习完全不必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也不必要求学生苦苦追寻“准确、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反复吟诵”中体会古诗词的灵动和诗意,才是古诗词拓展教学的旨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