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方芳
【摘要】 笔者在本文中就如何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展开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开放 活力 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4-070-01
0
21世纪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时代,知识信息、经济信息正走向网络化、全球化。开放的时代必将摒弃传统落伍的封闭式教学,呼唤一个开放的教育模式以适应其发展。语文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内涵在任何时刻、任何环境,都是极其开放和自由的,而且这种开放和自由的形态是发展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讲台为中心,在教师预先设定好的框架之内,教师垄断了沟通,教师接连地提问,学生惯性地举手,学生生硬地回答,教师补充讲解,练习小结,这样的课堂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即使有些教师作出了一些尝试,语文课上得有点出格,立即便有人会质疑语文课还姓“语”吗?语文怎么上成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啦……在一阵惊嘘中,这些教师又老老实实地“照本宣科”去了。课堂教学简直成了一潭“死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已在各地广泛地开展了起来,“教学即生活”告诉我们,生活是自由的、自主的、生动的、开放的,因而课堂教学也应是这样。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开放和生成。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那么如何构建和谐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开放的课堂应回归生活世界
开放,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是书本世界的基础,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少年儿童的生活,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知识与生活的融合。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是因为教材的内容都来自生活,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其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离不开语文实践,也就离不开生活。第三,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懂得生活、理解生活,而且善于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达到能不断地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我曾经听一位教师教《要下雨了》这篇课文,重点指导学生先读懂第一部分:“小白兔来到河边,看见小鱼游到水面上来了,奇怪地问:‘小鱼,小鱼,你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啊?”再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写小白兔来到田边,看到低飞的燕子又发了问,听了燕子的回答,小白兔明白了这都是因为要下雨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夏天要下雨了,还会有那些迹象,小白兔往前走,它还可能发现什么?于是学生纷纷联系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生活现象,为课文续讲了精彩故事:“小白兔继续往前走,看到蚂蚁在搬家,奇怪地问:‘蚂蚁,蚂蚁,你们干吗搬家啊?蚂蚁说:‘要下雨了,我们家会被淹的,得另找一个地方。”……学生由此及彼,把课文中学来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二、开放的课堂应打破学科壁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我们应该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勇敢地打破学科的界限,数学的、音乐的、美术的、体育的、科学的……尽可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科课程资源,进行挑选和改造,使其成为语文学习的凭借。
例如:我在教《秋天》这篇课文中,我就组织学生在校内校外“秋游”,让学生们去野外领略秋的气息,大自然的美景。让他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语言文字中感受秋天,享受秋天,品味秋天。融音乐于课上,除了让他们唱秋天的歌,更多地让他们说说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对秋天的畅想。融美术于课上,让他们说一说看到的秋天是怎样的,想象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请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下来。在进行了这一切之后,给他们留下了这样的作业:1、请你收集一些介绍和描写秋天的图片和文字材料;2、收集关于秋天的诗作,开一个朗诵会、赏析会;3、用文字把美妙的秋天写下来,或用画笔画下来;4、学唱一首关于秋天的歌。学生通过读秋天、谈秋天、赏秋天、唱秋天、写秋天,在互动中共享了彼此,在实践中他们真正走进了秋天,把所学习的和秋天有关的知识都融会贯通在一起,加强了各科的联系,达到了综合性地学习语文的要求。可见语文课与各学科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三、开放的课堂应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下的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努力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以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开放的课堂应张扬学生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求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时,在课堂上他们就会乐于参与,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开放,就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见解等。对于同一段内容,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们要“蹲下身来”充分尊重他们的见解与观点,切不可强求统一,而应当像魏书生先生那样,与学生“商量、商量、再商量”,引导他们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
总之,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