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强
【摘要】 本文为研究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特提出引入反思性教学策略。具体分析反思性教学存在的意义。进而提出高中英语反思性教学的策略。通过反思教学教材;反思教学设计、过程、评价;反思师生关系策略。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反思教育 评价 体系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4-054-01
0
随着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摆脱传统的老师一言堂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就要在教学中充分展现教学魅力,发挥教学艺术。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来应对灵活变化的课堂。而英语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们要学习好它就不能简单的学会应试技能,而是能灵活运用其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本质特点。所以这就需要高中英语教师积极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不断地进行自身教学行为批判与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反思性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不仅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完成课程所规定的目标,同时还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如思想家韩愈在《进学解》中说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显然老师要有效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就要时刻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从而保持教学的高效与进步性。
1. 反思性教学存在的意义
高中英语教学中,要借助反思性教学的优势来构建高效英语课堂。新课标改革后,通过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大量研究发现,高中英语教学若想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符合新课标的规定,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通过反思性教学灵活设计教学内容、良好构建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丰富英语教学个性化创造活动。所以,反思性英语教学的引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高中英语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解决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反思性教学可以帮助老师汲取别人优秀的经验、自我发完善发展、反省自己。在反思中不断批判自己,超越自己,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2. 高中英语反思性教学策略
2.1反思教学教材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目标就是尽最大可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所以,英语教师都会通过研究英语教材,对英语教材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出现考试的考点、因此,对于教材的内容可谓是滚瓜烂熟。然而,事实上,这种方法不但不利于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创新,同时更不利于培养适应当今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具各英语应用能力的学生。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反思,教学的内容不要仅仅局限于英语教材,更要关注报纸、多媒体等内容,通过对教学教材的反思来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表达能力的提升、做好沟通交流能力培养。
2.2反思教学设计、过程、评价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备课只停留对教材简单梳理、知识层面上浅析,并以此来简单确定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教学只能作为一种教师的浅析,不能做到引导学生深入的探究学习。在现阶段新课改的要求下,精心备课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课前都要做好精心预设,而不是“放羊式”的预设,要充分吃透教材中的思想内涵,把握重难点。其次教师要重视知识点的背景以及形成过程,要让学生养成一个“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再者,教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评价理念,不能拘泥于成绩的高低,要结合学生的课堂活动表现、学习热情等。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存在感、成就感。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自身的不足,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2.3反思师生关系
在高中英语反思性教学中,不仅要对英语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同时更重要的是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仔细的反思。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所以,以权威立身的英语教师缺乏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而在新课标提出后,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反思,充分地理解,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领会新课标中要求的师生关系,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一。同时,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和教师两者都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从而提高高中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此外,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参与学生活动,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共同营造和谐的、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课堂气氛。
3. 总结
综上可知,反思性教学不仅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完成课程所规定的目标,同时还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同时,反思性教学可以帮助老师汲取别人优秀的经验。在反思中不断批判自己,超越自己,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程岩.从不断学习中反思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1(22).
[2]刘京娟,韩彦军.教师反思性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27).
[3]蒋雪兰.质疑反思教学相长[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