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沈彬
【摘要】 本文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学生深入探讨研究,一系列新颖的结论、巧妙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本文的研究为我们在学科内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素材,也为我们如何在学科内挖掘“研究性学习”的素材提供了一个范例。用向量去研究直线有关问题,并不新鲜,但是把直线方程用向量的数量积形式表示,教科书及各类资料均没有。根据学生的问题,深入探究发现,一条直线可以用它的法向量和原点到直线的距离来确定(课本上用点和斜率或两点来确定),即直线的数量积形式,运用直线的数量积形式,点到直线的距离有了简洁独特的证法。很多涉及到距离有关问题,可以用直线的数量积形式解决。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直线方程 数量积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4-007-01
0
“研究性学习”越来越被中学所重视,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勇于探究的精神。很多学校专门开设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指导学生如何选课题,如何研究,有哪些方法和步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指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课题,对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社会热点、历史文化等等,选取一个问题进行研究。但学科内“研究性学习”却很难开展,原因一: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没有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和研究;原因二:教学内容中很难找到合适的问题让学生研究。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特别注意在学生的问题中挖掘“研究性学习”的素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过一些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有学生问这样一道题目:已知点A(2,-1)和点P(x,y),O坐标原点,点P满足条件x+y-2≥0
x-y+2≥0
x≤2 ,求OA·OP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这道题不难,OA=(2,-1),OP=(x,y),向量的数量积OA·OP=2x-y,令z=2x-y,则-z是直线y=2x-z的截距。提示了一下,学生也就做出来了。由于本题中2x-y=OA·OP,学生接下来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直线方程ax+by+c=0是不是可以用向量(a,b)和(x,y)的数量积表示为(a,b)·(x,y)+c=0呢? 我们知道,已知直线l的法向量(a,b)和直线上一点P(x0,y0),直线方程可表示为:a(x-x0)+b(y-y0)=0 (直线的法向量和方向向量的数量积为0) ,即直线的点法式方程。 将直线写成(a,b)·(x,y)+c=0的形式其本质上好像与直线的点法式是一致的,但是它们确定直线的方法不一样,直线的点法式,确定直线的方法是直线上一点P(x0,y0),和直线的法向量(a,b),而直线(a,b)·(x,y)+c=0确定直线的方法是直线的法向量(a,b)和常数c,那么常数c肯定有它的几何意义。于是我跟学生说,你把直线方程写成这种形式很新颖,写成这种形式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我们可以花点时间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
例1.已知点A(2,-1)和点P(x,y),O坐标原点,点P满足条件x+y-2≥0
x-y+2≥0
x≤2 ,求OA·OP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答:
约束条件x + y - 2 ≥ 0
x - y + 2 ≥ 0
x ≤ 2的可行域
如图1.OA·OP=2x-y=5(25x-15y)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知:对于任意的点M(x0,y0) ,25x0-15y0为点M到直线25x-15y=0的距离。所以只需将A、B、C三点坐标代入5(25x-15y),即可得出OA·OP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以前我们的做法是,令z=2x-y,则-z是直线y=2x-z的截距,转化为求截距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结束语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敏感地捕捉到一个“研究性学习”的素材,组织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合作探究,收获满满。探究是艰辛的,也是快乐的。它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很多的问题都是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开展完成的,但是这种自主研究的学习模式,可以突破课本和课堂的限制,可以延续到课外很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很有积极意义。
作为教师应改变观念,适应时代潮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面对学生的问题,要有积极鼓励的心态,挖掘学生闪光的思想, 积极倡导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师应努力在学生的问题中寻找“研究性学习”的素材,积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充满激情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