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静潇
摘 要:职业精神的培育对于农业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职业精神的培育为着力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业类职业院校应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职业规范教育为切入点,融职业精神培育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编织职业精神培育网,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4-0075-04
职业精神的培育对于农业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至关重要,在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到,“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1]。这也为我们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
有学者将职业精神定义为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精神动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体现出的行为表现[2]。也有学者认为,所谓职业精神,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反映职业性质和特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3]。还有学者认为,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4]。虽然语言表述不同,但是在他们的定义中都不约而同地将职业精神认为是体现人们职业行为表现的一种精神层面的内容,是职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行为过程中的集中体现。
一、职业精神的培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发展共同的需要
(一)职业精神的培育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精神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的特点,它反映着从业者的职业意识与职业心理,同时,职业人的职业道德素养也具体表现在其职业精神上。因此,职业精神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精神的要求,特别是现代农业越来越强调从业者的职业精神,因为与职业技能比起来,职业精神更能够影响从业者的品行和精神风貌。职业技能可以通过短期培训马上提高,而职业精神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类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吃苦耐劳,愿意远离城市,留在田间地头,能够在农场或者林场中踏实努力地工作。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往往都有一批非常敬业的员工在勤奋努力地工作,同样,农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也需要农业人的高水平的职业精神。这种良好的职业精神也能够影响社会精神,促进社会精神更加积极向上。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才会写道:新教伦理所倡导的人有义务工作、有义务过自我克制的生活,这些都是早期商人的朴实、节俭、刻苦的美德,新教伦理所体现出的职业精神“哺育了近代经济人”[5]。西方人将职业当作是生命的召唤,这种上升到信仰高度的职业精神是西方国家综合国力日益提高的重要的精神动力。农业人良好的职业精神是农业发展的需要,是农业保持良好运行和良性循环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从业人员。
(二)职业精神的培育是农业类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农业类高职院校作为现代农业职业准备教育中的重要教育机构,其目标就是要对应农业的某一个岗位或岗位群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这种明确的目标指向就决定了农业类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术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农业人。在一项调查中显示:企业所欣赏员工的品质方面,排在前三位的是爱岗敬业、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分别占73.4%、64.2%和61.5%。企业所欣赏员工的能力方面,执行能力和动手能力排在前两位,分别占71.4%和43.1%[6]。因此,作为农业类高职院校来讲,要真正培养农业人才,实现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就要在培养农业技术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做贡献。只有这样,农业类高职院校才真正发挥了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职业人才的作用。
(三)职业精神的培育是农业类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7]。作为即将踏入社会成为职业人的大学生来说,职业精神的培育与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是同等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农业类专业的学生,专业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必须克服各种困难,不怕脏不怕苦,与黄土打交道,与牲畜为伍,户外的劳作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必须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他们体会到职业精神的重要,这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和目标,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更是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职业精神的内容暗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定义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整表述,它明确地给我们指明了在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跟随党共同开拓进取。农业类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应思考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的全过程,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恰恰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职业精神的许多内涵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内容,因此,农业类高职院校可以以职业精神的培育为着力点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敬业是职业精神的外在特征
在许多学者讨论关于职业精神的问题时,都不约而同地将敬业作为其中的重要内涵。敬业是从业者对某种职业特别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热爱之情,它是从业者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体现着从业者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从业者对自我的一种肯定。“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高尚的人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8]”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有了令人鼓舞的敬业精神,也正是他的这种崇高的理想,才造就了他日后的伟大成就,改变了与他同时代的人以及之后几代人的命运。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作为现代农业的从业者,敬业是首要的条件,作为现代农业人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工作,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中的人和事,培养对工作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endprint
(二)诚信是职业精神的内在准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诚者,天之道也”,即“诚”是“天道”的具体体现,而“信”则包涵了对人对事,要言而有信,实事求是。可见,诚信是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对职业行为加以约束的,它反映了从业者与他人之间或者与群体或组织之间的某种约定与承诺的关系。农业人需要诚信的精神,在从业中不能为了单纯追求增产增效,添加违禁用品或者农药残留超标,在诚信的指引下,生产出真正合格的农产品。它作为职业活动中一种重要的品质,反映的是从业者履行契约的真实态度与价值取向,若彼此诚信,则可营造出相互信任的和谐氛围。
(三)公正是职业精神的价值追求
“品行、作风规矩,严肃、光明”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公正”一词的解释,在西方社会,人们也将公正作为各类制度设计的重要价值标准之一,美国的伦理学家麦金泰尔也写道:正义是给每个人——包括给予者本人——应得的本分[9]。而在职场中,公正也成为各领域的首要原则,也成为衡量社会或某个组织的管理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公正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权责与利益的分配制度,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物质条件与生活制度。而在具体的职业工作过程中,也要求每个从业者能够公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内容。从业者必须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工作对象,不论身份的高低贵贱,关系的疏密亲远,都应该是秉公办事,这也是每个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内在价值追求。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框架下培育农业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是前提
在我们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之初,必须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精神。说它是一种理论,是因为在这短短的二十四个字中包含了我党对社会主义道路该往哪里走以及如何走的一个回答,是我们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撑。只有先进的社会理论才能指导我们走先进的道路,这个先进的理论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它指引着我们形成更加完善的社会制度,建设更加成熟的现代社会。说它更是一种精神,是因为这是支撑全体社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重要信仰,是我们做任何事情所必须坚定的信念。要理解职业精神就必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职业精神中所要求的各种道德规范的内涵。
(二)职业规范教育是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切入点
职业规范的目的就是让从业者具有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行为,是从业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各类职业规范中都隐含着要求从业者在既定条件下重复自己的职业行为的内容,这种隐含的要求就是一种自律的精神。在我们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时,就应注意利用这种自律精神来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职业自律,让其在一定的条件下逐渐理解和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获得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价值认同,为今后的爱岗敬业奠定基础。
职业规范以外在他律的形式,要求从业者服从本职业的各项规定。当从业者通过职业规范训练而逐渐将规范变成一种职业习惯的时候,他就不会在外在的诱惑下放弃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践踏他人的合法权利。职业规范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职业规范的同时,感受到个体必须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只有共同合作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共同的利益促使每个职业人都自觉地遵守职业规则,职业人在这种利益一致性的感受中获得认同,以及被接纳的心安理得,同时也在对社会的奉献中获得持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融职业精神培育于职业教育全过程之中是根本
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进行职业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应采取渐进渗透的策略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基础全面的职业精神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的重阵地,一直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里,教师进行的是对学生最初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让学生明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职业精神的作用,职业精神的普遍内涵,并初步实践这些道德规范。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教,而是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比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辩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核心价值观的含义,让学生的内心真正发生改变,影响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是职业精神培育的基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第二,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这个阶段是职业精神培育的深化阶段,关系到学生能否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关键阶段。我们不仅要注重各种专业核心技术技能的培训,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比如,商品检验专业,更强调从业人员的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畜牧兽医专业更强调从业人员的耐心细致和吃苦的精神。这些岗位的特殊职业性,就要求我们还必须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更进一步的职业精神培育。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的模块或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核心技能的同时,体会到该职业的特殊性,感受职业精神的重要性,体味职业精神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更深层地理解职业精神的意义,培育学生更加明确和坚定的职业精神,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职业人。
第三,在实习阶段中升华学生的职业精神。在这个阶段,实习指导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具体的岗位任务完成的最终质量,还应关注学生在从事岗位工作的具体过程,学生对岗位的认识,对岗位的态度,对未来工作的计划等等方面,这些都暗涵了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在校期间的教育效果都体现在了学生整个工作的过程中,包括学生对职业精神的理解与升华也在这一过程中集中体现。因此,教师应注意与学生保持定期联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向学生解释工作中的各种现象,解答他们的疑惑,让学生能够在实习阶段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升华对职业精神的理解,真正内化于心,以真正敬业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工作,诚信公正地对待工作中的人和事,出色地完成每一项工作。endprint
第四,关注学校教育中的所有因素,编织职业精神培育网。在上述的学校教育纵向培育过程中,我们同时应该关注横向维度的教育因素,包括学校的教职员工,学校的各项制度文化,校园生活等等各种隐性资源的因素,这些对于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培育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学校教师是否敬业,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学校的教职工是否本着以服务教育为己任来工作,学校的各项制度设计是否是从公正的角度出发,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各种社团活动、社团文化是否也能渗透一些职业精神的内容,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方面。我们不仅注重显性的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注意到了课堂之外的隐性教学因素,在纵向学习的过程中不忽视横向精神的培育,这样纵横交错,编织出职业精神培育的教育网,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才能真正树立职业精神的理念,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总之,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必须要融入到职业院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在校园每一个角落,让学生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职业精神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合格的农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ER/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
22/content_8901.htm,2014-06-22.
[2]陈长生.高职教育内涵之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
2007(11):26.
[3]邱吉.培育职业精神的哲学思考——从职业规范的视角看职
业伦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75-82.
[4]王伟.论职业精神[N].光明日报,2004-06-30.
[5][德]马克斯·韦伯.于晓,陈维刚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
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92:136.
[6]王宇苓.关于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思考[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2009(11):31.
[7][美]爱因斯坦.许良英,范岱年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
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8][德]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
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82.
[9][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万俊人等译.谁之正义?何种
合理性?[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吴 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