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明
50例腹股沟疝患者微创腹腔镜治疗的疗效观察
张立明
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患者采用微创腹腔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收治的10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每组50例,传统手术组采用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微创手术组采用微创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微创手术组患者平均手术治疗时间(40.18±6.5)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5±1.7)d、平均出血量(28.00±2.2)mL、自主活动时间(11.7±2.8)h,均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微创腹腔镜治疗腹股沟疝操作简单易行,是临床手术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
腹股沟疝;微创;腹腔镜;疗效观察
腹股沟疝是较为常见的腹外疝类型,占腹外疝总数的90%~95%[1],是普外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腹股沟疝的治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50例腹股沟疝患者经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05—2014-05我院收治的10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每组50例。微创手术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55.9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10.6个月;斜疝41例,直疝9例;左侧疝33例,右侧疝9例,双侧疝8例。传统手术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22~79岁,平均年龄55.6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12.7个月;斜疝39例,直疝11例;左侧疝31例,右侧疝10例,双侧疝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患病位置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微创手术组 待麻醉药物生效后,对术区进行消毒,患者取平卧位,将患者臀部垫高,采用皮横纹下横行切口的方式,切口大小约0.5~2 cm。使用蚊式血管钳对皮下脂肪和筋膜进行交替分离,使患者的睾提肌显露,提出切口外,并做纵向钝性分开,寻找疝囊。将疝囊完整剥离至颈部,进行高位结扎,对较大的疝囊做横断处理。使用可吸收缝合线对睾提肌和皮下组织进行缝合,切口进行对合处理后无需缝合。
1.2.2 传统手术组 选择患者腹股沟韧带上方1.5 cm处开一1.5 cm大小的斜切口,与腹股沟管平行,逐层剥离找到疝囊,显露疝囊的前壁,分离精索,使用医用细线将疝囊颈缝合,精索复位,常规缝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 例数 平均手术时间(min) 平均出血量(mL) 自主活动时间(h) 平均住院时间(d)微创组 50 40.18±6.50 28.0±2.2 11.7±2.8 5.5±1.7传统组 50 65.19±6.70 46.5±3.6 20.2±2.1 9.0±1.9 t 2.467 2.973 3.037 3.199 P<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和复发情况[n(%)]
腹股沟区位于人体的下腹壁和大腿交界的三角区域,腹股沟疝俗称“疝气”,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2],是临床常见病。对于腹股沟疝的治疗在临床上的方法很多,治疗效果也有较大差异。家族史可能是腹股沟疝的主要发病因素,腹股沟疝家族史存在腹横筋膜胶原代谢异常的现象,这可能是导致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3-4]。
微创手术一般选择腹横纹下方切口,使用止血钳在外环口将疝囊提出,能够快速有效地对疝囊进行高位结扎,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微创手术操作较简单,较其他手术方法相比,降低了手术的风险,疗效比较稳定。手术中关键是要在筋膜下显露出睾提肌和精索,进而快速的寻找疝囊。因此,手术要求术者必须掌握腹股沟区的精细解剖,技巧娴熟。手术中使用钝性分离,减少锐性器械的使用,可以降低操作中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本组资料中,患者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都较传统手术有明显优势,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损伤小、愈合快等特点,是目前临床上较为理想的方法[5]。
以最小的创伤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是医患的共同愿望,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创技术渗透到各个领域,采用微创腹腔镜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创口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是临床手术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值得推广。
[1]陈双.腹股沟疝的病理生理[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3):1-3.
[2]施诚仁.小儿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0-252.
[3]陈双,杨斌,周军,等.下腹正中小切口修补双侧腹股沟疝[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4):369-370.
[4]武伟,陈玺华,何华波,等.杭州地区成人腹股沟疝患病率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浙江医学,2011(8):1195-1197.
[5]杨付超.小儿腹股沟疝手术162例临床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3):57.
2015-01-20)
1005-619X(2015)09-0943-02
10.13517/j.cnki.ccm.2015.09.030
301700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外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