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写作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2015-08-29 14:00李永中
青春岁月 2015年16期
关键词:单一化生活经验历史观

【摘要】论文以大学中文系的基础写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基础写作在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设置的零碎化,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与模式化两大问题。具体表现为,任意地择取几个本质化的文体特点,随意挑选几个文体技巧,其背后缺乏整体的理论设计,难以让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的文体观,更难以达到对文体的当前发展趋向的把握。在此背景下,论文提出具有新的目标和理念的新写作,其理念是“写你自己知道的,发出你的声音,寻找相应的技巧方法。”作为整体观的新写作的实施,预计会使一大批学生成为“驻校作家”。

【关键词】本质化;单一化;新写作;生活经验;历史观

笔者在大学中文系教基础写作课近六年,通过对本人院系和其它大学中文系的实地调研,发现基础写作教学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教学内容设置的零碎化,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与模式化。

大多数基础写作教学内容的设置主要有两种模式:或者首先探讨写作的心理机制、写作的主体构成、写作的本质特征等等与写作相关的理论问题,然后分章节描述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的文体特点及写作技巧方法;或者不像第一种模式那样对写作的本质问题进行理论性探讨,而是着重对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的运用。这两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文体特征本质化,而忽略文体的历史性变迁以及文体的中西差异;写作技巧碎片化,不关注写作技巧叙事成规随着文化语境的迁移而变化;理论探讨偏移化,不把不同的文体和技巧放在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理论的关联中去审视,而是反复探讨何谓写作的本质。以小说文体为例,我校中文系编写的教材《大学基础写作》把小说的文体特征界定为具有综合性的生活概括、完整的情感世界、独特的心灵之境。其它大学编写的基础写作教材虽界定的角度不同,但对文体特征的描述大同小异。从学理上看,这种对小说文体特征的概括不仅是本质的而且也相当随意,并且这种界定不具备独特性,同样也适用于散文、剧本、传记等其它文体特点。事实上,对小说文体的认知绝不是这么简单。小说的中西传统迥异,如中国的史传传统,西方的史诗传统;中国的小说发生于瓦舍勾栏中的说唱故事(宋元话本),到明清演变为章回说部,西方的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显示了生者深沉的迷惑,是对存在的勘探。中国的小说从魏晋志怪、世说新语、唐传奇到章回笔记,具有文备众体的杂糅性,西方小说的文体界限清晰,文体意识明显,且叙事性很强。另外,中国一般称作寓言、史传、志怪、稗史、笔记、传奇、话本、词话、平话、演义、章回、说部等等,称作小说主要是近代以来的现象,即使指称小说,可是“小说之名虽同,而古今之别,则相去天壤。”可见,中国小说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更不必说中西小说之间的差异。事实上,目前大学中文系基础写作教学中对小说的定义主要是依据西方传统的小说文体观念,它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实际和学界对中西小说传统的研究现状。因此,今天的大学中文系对基础写作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刻不容缓。

基础写作的教学方法存在单一性及模式化问题。它与其它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基本上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以课外练笔。也就是说,它仍然是在老师主导下的学生被动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偏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写作活动的本质。它和小学中学的作文教学方法是一脉相承的,是同质化教学的自动延伸。教学模式的固化与群体化,难以因材施教,模糊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更忽略了这门课程的独特的创造性特征。

总之,无论是文体特点与写作技巧设置的随意性,还是教学方法的灌输性,都使写作课在学生心目中成为最没学问的课程,甚至成为现当代文学的附庸。大多数基础写作教学任意地择取几个本质化的文体特点,随意挑选几个文体技巧,其背后缺乏整体的理论设计,难以让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的文体观,更难以达到对文体的当前发展趋向的把握。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主张打破写作的各种限制性的条条框框,把学生的创造性从狭窄的本质化的概念和定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实施具有新的目标和理念的新写作。新写作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其理念是“写你自己知道的,发出你的声音,寻找相应的技巧方法。”

新写作不同于传统写作之处在于把发掘个人经验作为新写作的出发点。传统写作从宽泛的意义上研究写作的文体特点和写作的一般技巧方法,而新写作极其重视个人经验及其差异性,挖掘个人经验与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地域性、性别特点以及城市或乡村生长空间之间的复杂关联,也就是调动全部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来模写生活现实的真实性。正如著名诗人穆旦所言,“奥登说他要写他那一代人的历史经验,就是前人所未遇到过的独特经验。……我由此引申一下,就是,诗应该写出‘发现底惊异。你对生活有独特的发现,这发现使你大吃一惊,(因为不同于一般留下的看法,或出乎自己过去的意料之外),于是你把这种惊异之处写出来,其中或痛苦或喜悦,但写出之后,你心中如释重负,摆脱了生活给你的重压之感,这样,你就写成了一首有血肉的诗,而不是一首不关痛痒的人云亦云的诗。所以,在搜求诗的内容时,必须追究自己的生活,看其中有什么特别的尖锐的感觉,一吐为快的。”穆旦对独特经验的强调,对自己生话的发掘,无疑对于新写作具有启示意义。

有什么生活经验就写什么生活经验,话怎么讲就怎么写,这是一种无障碍的新写作理念,把写作关联到对熟悉生活经历的书写。因此,新写作的教改分为三大部分:理论部分、写作的手艺、写作的生活。理论部分不是关于写作之为写作的理论问题,而是有关文体的传统、现代、后现代理论以及文学批评理论。写作的手艺是指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方法技巧,包括散文、短篇小说、教育小说、科幻小说、网络小说、元小说、非虚构、诗歌、剧本、批评以及作为疗治的其它写作方式,它们具有历史性与整体性特征。写作的生活是指写作的环境、文学生产机制(出版、经纪人等,写作与期刊的关联等)。这三大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都以新写作的教改理念为基础。

基于新写作的教改理念,可以确立教改内容及教法的路径及实施计划。笔者以小说为个案进行分析。我们祛除基础写作对小说界定的本质化、技巧方法选择的任意性,立足于历史变化的小说整体观和中西文化语境中差异性的小说观念。如果说,写小说涉及到“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方面,那么“写什么”即是写你知道的、写你生活经验中的故事。“怎么写”的问题,涉及到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实践性创造性活动,它以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转移到学生的研读式创作。具体的路径是,首先聚焦于某一生活经验,然后考虑“怎么写”。假若要写成中国传统小说样式,教师就挑选一些传统经典和学生一起研读,如,神话、史传、志怪、世说新语、传奇、话本、词话、演义、章回及红楼笔法等等,主要讨论传统小说的文体构成、写法及文化语境。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文体重写这同一生活经验所构成的故事,用心体悟各种文体的文化蕴含及写作技法,在模仿、改写、重述的练习中学习写作,通过写作进行自我书写,力争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最后,在学生对传统文体的构成及特征深入领悟并能较自由的运用传统文体进行写作时,还应该和学生进一步探讨文体融合的问题。也就是把几种不同的文体融合在一起,以表现某种独特的小说世界。

在“怎么写”的问题上,如果想借鉴西方小说样式,教师同样要为学生挑选一些西方经典小说进行研读。按照弗莱的划分,西方小说文体分为五大类:神话、浪漫、高级模仿、低级模仿、反讽。也有批评家把西方现代小说分为流浪汉小说、成长小说、教育小说、现代主义小说、黑色幽默、魔幻、新小说等等。和学生一起研读讨论西方小说的文体特点、文化蕴含及写作技法,鼓励学生运用西方小说的不同文体样式在模仿中进行写作,然后逐步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学习西方小说的传统,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魔幻、新小说、元小说等等技法来写作时,尤其要注意中西小说在文化与宗教、语言与技法、个性与声音等等方面的差异性。

为了便于讨论,一般挑选中西短篇小说经典,设计情景,围绕“怎么写”研读从传统写法到元小说、后现代小说写法背后的哲学观念、文化观念及语言观念,对中西小说作整体的把握,使学生能够对不同的中西小说文体进行练笔,融会贯通,最后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点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小说观念和文体观念及写法技法。

关于新写作的教法,我们以诗歌的教学进行阐述。诗歌的教学采取沙龙式或工作坊式的写作研讨。具体的操作是,首先建立写作的QQ群或网络实践中心,上课前一周布置学生观察某一景观(树叶、石头或人文景观等),或专注于自己的某一生活经验,写一首自由诗。在课堂上采取如下形式进行讨论:一、几位学生宣读自己所写诗歌,同学们从形式和结构、词的选择、句子的节奏、声音与意象等方面进行讨论并批评。然后作者进行修改,并指出修改的理论依据。二、学生阅读老师指定的相关经典诗歌(不同的中西诗歌文体),认真研读浪漫、写实、现代、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当代诗等等不同的诗歌文体或诗学方法,并注意与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复杂关联。三、学生按照某一诗歌文体的要求再一次进行修改,寻找自己的风格,然后再次宣读作品。四、清理所有的稿件,课堂上学生从记忆里重新完成一首自由诗,并从诗歌里发掘出生活的意义正如海子所言,“对于生活是什么?生活的现象又包孕着什么意义?人类又该怎样生活?我确实也是茫然而混沌的,但我确实是一往直前地拥抱生活,充分地生活。我挚烈地活着,亲吻,毁灭和重造,犹如一团大火,我就大火之心。”五、学生之间互相批评,寻找自己的语言风格。老师解读几个经典的诗学术语,以帮助学生用于批评,并把创作与批评结合起来,使学生领悟诗歌语言应是现象的波动的捕捉,而非现象的解剖。诗的语言并非分析性的、演绎性的。诗的私人性的语言是从自我的心灵出发,寻找对外物的应和和表达。诗的语言常常是比喻的、象征的。诗的语言一般省略关联词(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并且等),而留有空白,激发想象。诗的语言亦可口语的、平易的、朴质的、日常生活场景的。(如于坚的口语诗等)。六、修改定稿发表。这种创作与讨论的结合实际上内在于修改与批评,在不断的修改与批评中去寻找自己的诗歌观和文体观及写作技法,在实践中学习写作、学会创作,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作为整体观的新写作的实施,预计会使一大批学生成为“驻校作家”。教室、宿舍、图书馆就是他们的工作坊。他们在观察、思考、记忆、想象中进行写作,最终会在大学与期刊所构造的文学生产机制里公开发表或结集出版自己的作品。也许这就是新写作教改实验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穆  旦. 致郭保卫的信[M]. 曹元勇, 编. 世纪的回响·作品卷:蛇的诱惑[M]. 珠海出版社, 1997: 223.

[2] 海子日记1987年11月14日[M]. 西  川, 编. 海子诗全编[M]. 上海三联书店, 1997: 879.

【作者简介】

李永中(1968—),男,湖北浠水人,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单一化生活经验历史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被雷军相中的御泥坊冲击IPO 细思极恐“单一化”现隐忧
利用现实中的素材和情景落实初中生物概念教学
学生生活经验视域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习近平的历史观
中西方“财富观”演变路径分析
创作主体变化与戏曲的单一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