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雯
【摘要】通过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机械制造综合化课程建设的构想,提出了“一个中心、三套体系、7+1个模块”实现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优化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综合化课程重新组织了课程内容,设计了学习活动方式,充分体现了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一门课程对另一门课程的意义,达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工程机械制造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55-02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传统的分科课程在发展学生认知综合能力方面明显不足,势必造成学生认知发展的不完整,由此致使学生工程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难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而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综合化则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和思维方法的相互迁移,提高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以构建工程机械制造综合化课程为例,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整合及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一种改革思路和方法。
二、工程机械制造综合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工程机械制造综合化课程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将与工程机械制造具有相关性的不同课程以问题或活动为中心进行重新组织,由此使知识融会成一种新的体系。为了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工程机械制造综合化课程采用“一个中心、三套体系、7+1个模块”的教学模式。
1.“一个中心”
工程机械制造综合化课程的实施采用以载体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具体思路为:引入中心载体-提出任务要求-分析完成任务所需要借助的知识、技能-讲授相关理论并与实践环节相结合-拓展任务-指导相关理论及实践。其中,中心载体联系着学生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设计与选择是否得当尤为关键。工程机械制造综合化课程侧重于典型性、产品化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因此可选择具有多种典型零件、常用件、标准件组装而成的机械产品或部件作为中心载体。减速器可作为导入机械零件的最佳选择。
2.“三套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的课程设计上,需要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工程机械制造课程综合化过程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实现:
1)优化课程内容。将原来的“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绘图”、“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制造”、“工程力学”、“公差与配合技术测量”这7门常规专业基础课在内容上进行梳理、整合,贯通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删除课程间的重复内容,并填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
2)优化课程体系。打破以往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线安排课程的方法,现按照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课程安排,将7门常规专业基础课程融为工程机械制造综合化理论课程。
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如以减速器作为中心载体,教师就应始终把握减速器这个中心,结合减速器的零部件的相关理论进行教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做”一体,将知识、技能有机地融入到减速器这个中心任务中,通过提出切实的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典型的案例,讲授解决案例所需要的相关内容,然后再对案例进行拓展,提出一些延伸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教师则担任辅导者和答疑者的角色。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了更好地实现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综合素质高、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注重综合化课程内容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尽可能地与企业实际工作要求相一致。
工程机械制造综合化实践课程沿用理论教学中选取中心载体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载体在企业中实际的工作流程将“7+1个模块”优化、重组后融入到5个实践步骤中。
1)任务的提出
教师首先介绍中心载体的功能、应用场合、组成、分类与特点,然后介绍设计、制造中心载体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之后组织学生参观中心载体的实物,加深学生对该载体的认知,最后下达工作任务。本阶段的目的是引入中心载体,重点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心载体设计、制造的基本思路、过程和方法。
2)图纸的设计
学生分组后,根据前一阶段提出的实践任务,按组进行中心载体的拆装实验,然后对拆装后的零件进行测绘,并完成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设计,对本阶段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点评与总结。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在本阶段应重点培养学生产品拆装和测绘、识图、手工及计算机绘图等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
3)加工工艺的确定
根据前一阶段设计出的图纸确定零件的加工工艺。为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应用机械制造单元中材料及热处理等相关基础知识,指导学生先对组成载体的各个零件采用何种材料进行分析,不仅要考虑材料是否能够达到零件的机械性能,而且要考虑工艺、生产效率及成本。载体中各零件的加工工艺确定后,再组织学生到企业的生产现场参观學习,请企业技术人员对加工工艺进行现场的演示与讲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情况,加深学生对制造工艺的认识;最后,再对本阶段工作进行考核、点评与总结。
本阶段重点培养学生根据图纸要求确定零件的加工工艺的能力以及合理地选择各道工序的切削参数的能力,了解完成生产所需要借助的设备、夹具、刀具等。
4)零件加工阶段
根据前一阶段所制定的加工工艺,结合金工实训,引入安全和文明生产知识学习,然后在实训基地逐项开展车、铣、钻(含扩、铰、攻螺纹、套螺纹等)、磨、焊、热处理、铸造等各项基本技能训练,以完成零件的加工任务。在加工过程中,为解决零件制造过程中现场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入企业工艺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知识的学习。
本阶段重点培养学生操作机床制造零件的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质量意识,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
5)装配与检验
为检验零件是否符合图纸各项技术要求,保证载体中各零件的装配,需要对加工完的零件进行测量与检验。指导学生利用理论教学里“机械制造”单元中关于装配工艺的知识,并结合金工实训中装配钳工等知识与技能进行零件的装配;另外,检验零件尺寸是否合格,需要用到“公差与配合技术测量”单元中零件尺寸精度、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概念。
本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工艺装配方面的能力,并使学生掌握产品测量、装配、调试等实际操作技能。由理论教学中的任课教师与实践教学中的实训指导教师共同对本阶段工作进行考核、点评与总结。
通过实践教学体系中各步骤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企业具体的生产流程,还能把理论教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生产中去,使得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3)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
工程机械制造综合化课程,不仅要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还要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体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素养,还要帮助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责任心、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等,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构建素质拓展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拓展第二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完成“中心载体”相关内容的教学任务后,还可以通过选取“第二载体”的方式进行任务拓展。类似于中心载体的选取思路,再选取一种由常用件、标准件组装而成的结构典型的机械产品或部件作为第二载体,并按照第二载体的设计、制造、装配、检验等流程组织教学任务。工程机械制造综合化课程可以将微型台钻作为第二载体,进行任务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取少讲、精讲和多启发诱导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把教师的教学活动内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入第二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人权”,而且可以改变“喂养”学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学生在职业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专注于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某种操作技能,却忽视了学生内在的职业素养,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些掌握专门技能的机器工具,而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不足、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差、适应新环境能力较低以及不能正确看待企业决策等。因此,在工程机械制造综合化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书本上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将企业文化、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等方面的知识穿插进教学中来,从而形成一种潜意识,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使学生就业后能及时融入企业文化。另外,可以将学生分组,在综合化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采取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适应企业需求。
三、结论
摒弃以往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课程简单聚集在一个大的课程名称之下,而是将各个相关课程的内容按照某一典型产品的设计、制造、装配、检验等流程进行梳理、整合,形成工程机械制造综合化课程。综合化课程贯通了各门课程的知识点,体现了课程群内一门课程对另一门课程的意义,达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学效果。综合化课程不僅考虑了课程内容的综合,而且从整体上设计了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这对于目前进行的课程建设和改革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岳爱臣.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3).
[2]谢丽初.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2(39).
基金项目:河北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GJXH201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