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08-29 02:58:13张华荣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张华荣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微博、论坛等已经成为大学生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因而,网络舆情日益凸显的影响力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他改变; 大学生舆情存在的状态,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因此,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积极改进教育工作方法方式。

【关键词】网络舆情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90-0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质量的高低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新空间。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网络舆情的发生与发展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复杂化,加大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影响着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大学生网络舆情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增多,不仅对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带来了影响,也拓宽了思想教育工作的维度。由于网络的全覆盖以及信息的慢性延展,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都会受到网络的影响。因此,网络舆情能够波及到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工作教育。思想和心理都还不成熟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整天浸泡在网络环境中很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冲击和影响,导致随波逐流、渐失方向。而网络舆情导致的负面群体言论和行为使得思想思想教育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宽泛。同时,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难以在网络环境中发挥作用,这对于教育工作是个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网络可以帮助我们突破传统教育工作的局限,打开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和广泛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将积极的、正面的社会舆论传播到校园环境中,正确引领学校舆论和行为的的走向。

2.大学生网络舆情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改变

网络不仅改变了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还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在网络条件下开展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遵循网络环境中交流的思路与规则,积极地融入到网络这个环境中,走进学生,影响学生。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改善:第一,改变因循守旧的固有理念。随时变化的网络空间以及海量新鲜的信息时刻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如果不能做到实时变通,继续墨守成规,我们终将失去在网络舆情中的有力位置,对网络舆情状况下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束手无策。第二,改变僵化的教育关系。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大学生获得的最大满足就是拥有平等和自由。这是对传统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颠覆。第三,改变生硬、灌输式的教育观念。在网络舆情的条件下,以人为本、潜移默化才是我们应该秉承的教育观念。无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程度的生硬灌输只会让他们更加反感和抗拒。

3.大学生网络舆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在网络舆情条件下,大学生比以往更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和社会中的热点事件,并且会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这种情况下能够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倾向和情绪情感。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和扩散性给我们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丰富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可以借助对网络舆情的关注,收集、整理和分析大学生舆情,并据此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做出预测,提前开展针对性工作,防止过激行为和事件的发生。

二、网络舆情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策略

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占领主阵地

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是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手段。要树立阵地意识,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使校园网成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载体,为学生提供健康、生动、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2.建立高效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网络舆情可以反映一些大学生在传统教育渠道下不便表达的真实意愿。因此,高校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和预警干涉,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分析动态、预测走向,以便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提高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能力。

3.提高信息素养,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

要想处理好高校网络舆情,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基础,熟悉网络操作技术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要与时俱进,认真、全面的学习网络知识,提高信息素养,掌握传播技巧,能够围绕大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发帖,吸引学生点击跟帖,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

4.重视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免疫力

面对大量的、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尽管大学生有一定的理性,但还是难免迷失。因此,要想避免虚假信息和过激的言辞泛滥,就必须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规范。例如,开展座谈会,对热点事件进行深度剖析和教育,强化大学生作为信息传递者的责任感等。太高大学生的网络免疫力,使其能够辨别真伪。善恶,能够自觉抵制反动。色情等垃圾信息的入侵从主观上杜绝虚假、非法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

总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还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积极利用网络好的一面,借助网络的力量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同时,还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维护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潘清泉,韦慧民.试论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影响及有效利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2.10.029.

[2]任永梅,刘秀伦.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导向功能[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027.

[3]潘清泉,韦慧民.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抑制和促进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03.026.

[4]白璟,安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30.018.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23:42:46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51:37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2:52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18: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