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东平
(深圳市光明新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深圳市 518107)
根据小学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全面重视德育工作,学校需要精心挑选责任心及其强并且相对的德育水平比较高的教师,教师来不断充实班主任队伍。学校要坚持在每月的班主任的例会工作中,根据德育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展开激烈的组织和探讨,提高社会实践的实践效果。
班主任要通过每学期的论文评比工作,开展具体的德育工作研讨会,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层次。并且还可以不定期的邀请校外的德育专家到学校来组织演讲,提高教师们的德育理论知识。在学校内部开展一系列活动:每周组织一次国旗下的讲话,并且每周各个班级必须组织开展一堂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课,并且在活动结束以后,有专门的人员组织检查,这项检查的结果还要纳入到班级每周的评分体系中,对每次的评分结果都要颁发证书用来鼓励学生们,每次列出的活动方案都要及时的计入档案。
在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的过程中,小学生们遇到的往往不是认知上的障碍,更多的学生们面临的问题是,情绪障碍,甚至有的学生会在情绪上直接进行抵制。这些就严重的制约了德育的发展。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学校的德育工作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说教的程度,就很容易忽视学生们的内心感受,因此也就很难把德育规范变成学生们的实际行动。鉴于这种情况,可以尝试通过课题研究这种形式,全面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原因与结果的归类分析,不断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还要控制好问题的方法。
在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并不是一个只是由老师的教组成的额简单的育人的行为,更是由学生参与到其中的一项,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们的额主观能动性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这种形式,学生从内心深处把各种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作为一种完善自身的要求,并且通过德育教育这种新式得到满足。在一项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德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内在需要保持高度的统一,进行德育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人才,全面塑造人才,发展优秀的人才。
德育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们的德育成果进行检验,与此同时,社会实践也是推动学生的德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完善学生们的社会实践的激励制度有待于提高。通常情况下,在校园里这种评价体系过于笼统,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完善,还缺乏对学生们的个性的合理把握,无对任何程度的学生们都采取同一种标准,并且这种评价体系还很不科学。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重视这个标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由于老师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所以很少会在社会实践的角度去考核学生,这种做法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无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学生们的成绩都是一样的。很多愿意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的学生都没有更多的机会,这一做法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他们失去探索知识的热情。
由于在现在的驾驭体制中,小学生们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课业压力,加上很多学校对社会实践这种活动并没有做出硬性的规定,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种形式。即使是部分小学生们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也会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们学习的兴趣都很不高,学生们对待实践都是采取一种游玩的态度。假如在社会实践中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有的同学就很容易出现打退堂鼓的现象,并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去面对社会实践,就导致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无法正确顺利的开展,也并不能达到锻炼学生的初衷。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被动的事情,应该是学生这种个体自觉主动的追求目标。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需要把内在的品德转化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明确好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因此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十分缺乏热情,导致学生们缺乏热情的原因主要有,对学校的社会实践的本质认识的不够全面,没有引起小学生们的足够重视,另外社会实践缺乏一定的创新,实践的项目总是一年年的重复着,并不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社会实践的形式基本上都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思维的能力。对社会实践的考核形式都是以学生们的实践报告为主要的标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并不能与学生们的学习知识有效的联系起来。
为了小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保持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持续开展,面多小学生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各种问题,需要教师们作出正确的引导,从中吸取经验,寻求正确的方法争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
[1]成有信.德育原理[J].华东师范,2013(04):46-47.
[2]王如才.主体体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J].山东教育,2012(08):56-57.
[3]焦英杰.社会时间活动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J].天津教育,2011(0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