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丽
(冀中职业学院 定州市 073000)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建国以来,出现过两次变化,由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国都实行由国家统一分配大学生工作岗位的政策,使得上大学成为改变命运的唯一手段。九十年代后,我国逐步取消这种计划经济下的分配制度,大学教育也由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的教育,但社会上很多人在观念上还具有上大学就是出人头地这样的传统观念,因此一度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都是有人认为读了大学就不能从事体力劳动的观念在影响着就业问题。我国目前大力提倡高职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同时又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型人才,这样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技术专长,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这种就业能力包括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与人友好相处,具有与他人的合作精神;还要有高度责任心,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具有团队精神;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面对挫折,在困境中能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做到这一点,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合理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选取和教学方式上都要体现“综合职业能力”这个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需要将传统的课程价值取向由学科型向能力型转换,学科型重点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基础性的学习掌握,而能力型是将知识技能与岗位要求挂钩,重点是是实践性和实用性的掌握。在教学方式上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由于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职业能力为主,所以理论知识应该以适用为度,应该以“工学交替”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加大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的力度。
在教学组织中,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模式,变为“示范、组织、引导”这种模式。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将过去的“学习理论知识到解答习题”的模式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学会借鉴,善于探究”这样的新模式。
虽然高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国家已经提出,但一些学校在实际运行中却没有达到目标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高职院校没有做到培养综合职业人才所要求的那样。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高职没有自己的教学模式,而是向一些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借鉴而来,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以学科型为主,没有做到由学科型向能力型转化,这其中尤以高职文科类最为严重,几乎都是照搬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这样的结果将会使价值取向与职业能力目标大相径庭,影响学生就业。在课程目标上,许多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侧重技能培养,忽视了情感培养。在教学中,注重注重专业课,对于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培养不重视。这样培养的学生有技术专长,却缺少社会生存能力,在工作中不能与人友好相处,缺乏团队精神,没有责任感,后果是走上社会有专长也难于就业。在教学方式上,一些高职学校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播,学生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差。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成了夸夸其谈族,理论上什么都懂,考试成绩都是优秀的,实践能力太差,不能胜任自己的专业岗位,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才。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学校与社会单位沟通少,学生没有实际训练的场所,因此一些需要动手的教学内容最后不能付诸行动。
第一,改变高职院校在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从学校领导和教师转变观念做起,要明白高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从课程体系方面加以改革。
第二,还要从教科书方面进行改革,要制定适合高职学校使用的教材,不能盲目从本科院校借鉴。
第三,要加强监督,避免在教学目标上出现重专业目标,轻视情感目标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校领导要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那些不按要求进行目标教学的班级负责人进行相应的惩罚。
第四,要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可以让学生到相应的岗位进行实践学习,一方面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早一些了解社会所需,促使他们好好学习,同时还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
在未来的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负责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建设者,高职学校的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成长就业息息相关,这需要高职学校的师生不断努力和探索才能达到理想目标。
[1]王驰.高职院校构建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02)
[2]郭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教育发展动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