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大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

2015-12-27 05:44孙忠凯黄泓嘉
当代教研论丛 2015年5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心理咨询态度

孙忠凯 陈 娟 黄泓嘉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师范生既是发展中的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他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及其态度和行为与师范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密切相关,同时还在许多方面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年来,我国高校加强了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视,专业人员的增加及机构专业性的提高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咨询平台。为此,大学生们是如何认识和利用这些资源的?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拟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一) 对象

以在校全日制本科师范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03份,有效回收率92.5%。被试年龄在18~24岁之间(M=21.9,S D=1.17),其中男生39.3%,女生60.7%;文科生54.1%,理科生45.9%;城镇学生44.7%,农村学生55.3%;大一到大四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7.1%、26.3%、24.6%和22.0%。

(二) 方法

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设计了25个项目(5道反相计分题),包括共5方面的内容:①对心理咨询的期待,如“我认为心理咨询是有效的”;②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如“我清楚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③对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认识,如“我清楚本校心理健康中心的程序和工作方式”;④对自身求咨行为的认知,如“我认为去心理咨询是很难为情的事”;⑤对他人求咨行为的态度,如“我会有意疏远去过心理咨询的人”。问卷编制基于以往的文献和开放式访谈的结果,经过反复修改及试测最终定稿,保证了问卷的信效度。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计1~5分,得分越高,认知度越高。

(三)施测及统计

利用自习时间采用简单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强调数据的重要性和匿名性现场回收问卷。回收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总体结果

总体上,除“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之外,其他四个维度均显著高于理论中位数3(P<0.001)。进一步检验显示,各个维度间差异显著(F=357.449,p<0.001),从高到低依次为:对他人求咨行为的态度(4.14±2.14)>对心理咨询的期待(3.91±2.34)>对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认识(3.26±2.26)>对自身求咨行为的认知(3.21±3.28)>对心理咨询的认识(2.79±2.14)。

(二)代表性题项

对于心理咨询的功能,83.9%认为心理咨询是有效的,1.7%认为心理咨询是无效的,有14.4%的人不确定有没有效。对于学校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功能,75.5%的人认为对大学生成才非常重要,2.6%不认为非常重要,21.9%不确定是否重要。对于本校心理健康中心的程序和工作方式,只有16.2%表示清楚,48.5%不清楚,35.2%不确定是否清楚。对于如何看待去心理咨询的问题,60.7%认为很难为情,17.6%不这么认为,21.5%的人不确定是否为难。对于寻求心理咨询的动机,35.6%认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寻求心理咨询,34.1%的人认为不符合,30.3%的人不确定。对于不敢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原因,73.9%的人是害怕别人笑话,只有8.1%的人认为还有别的原因。对他人寻求心理咨询的宽容度而言,95.3%的人会有意疏远去过心理咨询的人,只有1.8%选择不疏远,2.8%的人不确定。对于“当身边有人为去或不去咨询而犹豫时会真心的支持他”的问题,85.4%选择支持,2.9%选择不支持,11.7%的人不确定。

(三)影响因素

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性别师范院校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认识差异显著,男生(23.67±5.29)显著高于女生(22.62±4.16),t=2.14,P<0.05。

不同专业师范院校学生对他人求咨行为的态度差异显著,文科生(16.71±2.06)显著高于理科生(16.37±2.21),t=2.06,P<0.05。在对心理咨询的期待方面,文科生(15.74±2.43)和理科生(15.42±2.22)的差异接近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t=1.83,P=0.06。

此外,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如表1),总体上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得分更高。

表1师范院校大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认知的生源地差异(M±S D)

三、讨论

总的来看,4个维度均显著高于理论中位数表明师范院校大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的认知度总体上处于中上水平。其中,对他人求咨行为的态度得分最高,表明师范院校大学生对于他人的求咨行为是较为支持和接受的,而相对地对自身求咨行为的认知,包括对自己求咨行为的审视和评价则得分较低,表明师范院校大学生对待学校心理咨询具有“趋避”矛盾心理。这与本调查随后的系列数据结果一致。一方面,学生们认为学校的心理教育与咨询对大学生成才非常重要,认为心理咨询是有效的,对心理咨询的结果保持乐观的态度,对心理咨询有较高的期待,相信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支持他人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另一方面,当自己遇到问题时,又不太愿意主动选择学校心理咨询,认为很难为情,如有高达73.9%的人害怕别人笑话,甚至当知道身边的人寻求过心理咨询后,有高达95.3的人会选择刻意疏远。许多研究也报告了相似的结果[1,2],即对心理咨询的支持、接受和宽容程度随着自身卷入程度的增加而降低[3]。这提示我们心理咨询的外部环境相当重要,建设一个宽容的、支持性的“大心育”环境对减少求咨阻力、增加助力非常关键。

总分上,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包括对心理咨询及保密性原则等的了解程度这一维度得分最低。这表明师范院校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基本知识缺乏了解,不是特别清楚有关心理咨询的程序、设置、工作范畴、工作方式及保密原则等。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们应当把工作重点放在日常宣传和普及教育上。同样地,此次调查还表明对于本校心理健康中心的程序和工作方式有高达83.7%的同学表示不是很清楚(合并了不清楚和不确定两项)。这其中既有大学生自己的原因,也有学校自身的原因。如大学生们对心理咨询相关方面的信息关注不够,比较被动,极少数人会主动留意本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动态或相关信息[4,5],另一方面虽然一些学校在校园网上也设立了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的相关专栏,但往往由于缺乏宣传、内容单调、趣味性差、更新慢、回复周期长等原因,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访问率很低[6]。这提示工作者们应加大宣传,同时凭借心理周、心理月等活动平台,吸引学生们积极参与,提高主动性。

性别上,此次调查显示师范院校大学生中男生比女生更了解和关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及其有关信息渠道和工作方式,具体表现为认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清楚本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运作程序和工作方式及其联络渠道,比较留意本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动态及相关信息等。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不一致[7],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在专业上,此次调查显示文科生较理科生而言对他人的求咨行为更为支持和接受,同时对心理咨询功能和效果有更高的期待。研究表明,与理科生相比,文科生有情感丰富,感性思维较多,人际开放性更强等特点[8,9],这使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结果更加乐观,相信心理咨询是有帮助的,也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他人的求咨行为,看待他人求咨行为也比较积极。

此外,来自城镇的学生在多个维度上都比来自农村的学生得分更高,表明师范院校城镇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更高的期待,对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更加了解,对自身求咨行为和他人求咨行为的认知态度更加积极。这与学生来源地和求助态度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2,10,11]。这可能与城市生活更有机会接触相关资讯从而对心理咨询形成更为开放、理性的观念有关。

总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多渠道加大普及教育和宣传,重视“大心育”校园环境的建设,将个别咨询和团体教育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和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心理咨询资源的利用率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吴家栋,王声 ,董晓梅.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态度和相关行为的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4):327-330.

[2]杨宏飞,刘佳.875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9):618-620.

[3]李华香,钟向阳,余喜.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J].青年探索,2006(5):15-17.

[4]谢唐红.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及其心理求助行为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Z 2):131-134.

[5]傅安球.学校心理咨询若干倾向性问题的思考[J].心理科学,2000,23(3):275-278.

[6]张倩.学校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9.

[7]郝志红,梁宝勇.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预测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3):321-325.

[8]陈静.湖北高校心理咨询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9]赵芸.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联动机制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63-65.

[10]卜清,李征澜.重庆市大学生心理咨询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84-86.

[11]江光荣,王铭.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80-184.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心理咨询态度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态度决定一切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