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数学情境教学课例探析

2015-08-15 00:45吴晓燕
现代特殊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盲生盲校教者

● 吴晓燕

著名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老师在小学语文情境教育方面耕耘一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情境教育课程理论。 依托情境教育课题研究的辐射与带动, 江苏省南通特殊教育中心在如何借鉴情境教育的先进理念提升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内涵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我们借助普通学校情境教育课程成功案例,结合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情境教学有机渗透到特殊教育课堂中,让特殊教育也能在情境教育理论精华的滋养下,分享阳光、分享快乐、分享成功。围绕这一课题研究,我们在盲校数学教学中, 就如何针对盲生特点创设符合盲生需求的课堂氛围,营造激发盲生思维的数学情境,从而由情入境,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思维碰撞,弥补视力缺陷带来的学习障碍等,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创设生活情境,唤起盲生的生活经验

《 数学课程标准》 中强调“ 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一个好的生活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促进学生主动融入课堂,积极投入到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对于盲生来说,由于生活经验的相对缺乏,在有关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如果教师能结合实情,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 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情境教育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开发了实践活动课《 我是小管家》。 基于盲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统计知识但缺乏调查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现状,教师在进行充分课前准备( 包括盲生调查记录家庭一周开支、形成记录表以及购物记录单等)之后,带领盲生走进超市采购商品,完成预设任务做好相关记录。课堂上根据一周日常开支的数据,师生尝试合作绘制汉、盲两用折线统计图,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这样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当然,对于盲生来说独立制作折线统计图比较困难, 他们不能直接在方格纸或坐标纸上绘制折线统计图。为此,在师生合作完成一个折线统计图后,教者设计了“ 指画”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环节,来表现每个同学家庭一周的开支情况,达到让盲生切实明白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及使用原理的教学目标。由于这堂课是盲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盲生很快以“ 小管家”的身份进入到课堂学习中。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还体现了数学课的本质特征和研究逻辑, 使盲生在充满数学味的学习中感到很亲切、很快乐。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盲生的探索欲望

盲校数学课堂难以通过情境图来展开学习, 盲校教师更多采取盲生亲身表演、学具操作、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导入,也就是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营造课堂情境教学的氛围, 架起盲生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盲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能动地探索。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盲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 统计”这部分知识中,“ 平均数问题”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 平均数”并掌握求法。 对于盲生来说,多位数的计算特别是除法,如果用盲文列竖式计算会很烦琐,他们往往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进而产生惰性心理和畏难情绪,不愿动手动脑计算。 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教者把数学问题通过游戏的形式展示出来:向盲生出示两个纸袋,告诉盲生第一个纸袋有3 根小棒,平均每根长度是15 厘米;第二个纸袋中也有3 根小棒,平均每根长度是10厘米。 要求从两个纸袋中各拿出一根,比较从哪一个纸袋中拿出的小棒长。一开始大部分盲生都说从第一个纸袋中拿出的小棒长一些。由于思维定式以及没有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盲生得出了错误的认识。 教者紧接着问:“ 真的吗? 我们能否讨论一下? ”经过讨论,有的盲生回答说不一定,理由是因为我们只知道小棒的平均长度,如果从第一袋中拿出的小棒是其中最短的, 而从第二袋中拿出的小棒是其中最长的,那从第二袋中拿出的小棒就有可能长一些。教者让盲生举例说明。一名盲生通过思考说出如果第一袋小棒分别是7 厘米、15 厘米、23 厘米, 第二袋小棒分别是9厘米、10 厘米、11 厘米, 第二袋中拿出任意一根都要比第一袋中的7 厘米长。 在此基础上,教者进一步引导盲生对两个袋中3 根小棒的长度的可能性展开猜想,在猜想中得到了多种答案。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能加深盲生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 也能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 盲生在教师预设的一个个问题情境中一环套一环地展开学习活动,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接受新知,获得发展。

三、创设直观情境,调动盲生的参与热情

《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强调:“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盲生来说,学习过程中缺少了视觉的参与, 会极大影响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影响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作为盲校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正视这一客观事实, 尽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直观情境,调动学生感官间的能动协调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数学、做数学的情境中去。

位置的确定对盲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盲态严重的孩子在行走过程中,有时会在原地打转,正确地确认方位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意义重大。针对这个状况,笔者尝试开设了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 位置与方向》。 教学设计中尝试让盲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更全面地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课堂上,先用“ 站立”、“ 找朋友”等游戏让盲生初步理解北偏东( 西)、南偏东( 西)等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接着利用学校的平面设计图, 在空间相对开阔的律动教室里,请盲生根据教师所描述的建筑物的方向和距离,用特制的盲汉两用绳尺,尝试在地板上( 在律动教室地面事先布置好直角坐标系)找到相应的位置并摆上建筑物的模型。盲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感受到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盲生在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并亲自操作的过程中,提高了观察能力、识图能力、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 为了巩固新知,在课后的作业设计中,教者为盲生提供了一幅按一定比例缩小、采用泡沫板镶嵌、可触摸的学校平面模型图,让盲生再次在模型图上确认“ 方向与位置”。由操作获得的直观到图形直观,由在律动室边说边做到在模型上通过触摸完成学习任务,盲生克服了因视觉障碍带来的学习困难。他们借助直观课堂情境,一步步获取数学知识,增加生活经验,达成学习目标。

在情境教育理论指导下的盲校数学情境课堂实践研究中我们深刻领悟到,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盲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情境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恰到好处地兼顾“ 盲生的特点”与“ 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选择最生动形象的知识载体,激发学习兴趣,激活盲生思维,不断打造具有生命力的盲校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盲生盲校教者
信息技术整合学科在盲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六个维度提升盲校德育一体化工作实效——以山东省潍坊盲童学校为例
基于盲校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
体育课中提高初中盲生身体素质的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的基本策略
国际视障会议在青岛召开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富阳“五老”文艺团关爱盲校孩子
浅谈盲校学生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