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琼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226000)
湖南卫视的金牌节目——《快乐大本营》,一直深受青少年的欢迎,收视率也是居高不下,自开播以来每个星期六都会如期播出,然而细心的观众会发现2014年9月20日周六的那一期在网上怎么也搜不到了,并不是没有录播,据说是因为在那一期出现了一些敏感词语,当晚播出后遭到了大众的批判,认为这些词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因此在总局审核时这期的《快乐大本营》未能通过,这个敏感词就是“啾啾”。原因是听到“啾啾”一词,会让我们联想起接吻,所以才会遭批判。但为什么这样一个描摹普通事物的象声词会成为一个敏感词呢?首先需要考查一下“啾啾”在历史上的意义。
历来对“啾”字的注解如下:
许慎的《说文解字》:啾,小儿声也。从口秋声。即由切。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为“啾”注解:啾,小儿声也。仓颉篇。啾,众声也。三年问。啁噍之顷。此假噍为啾也。从口。秋声。即由切。三部。
《康熙字典》也有对“啾”的详细注解[1]:【唐韵】【正韵】即由切【集韵】【韵会】将由切,从音遒。【说文】小儿声也。【广韵】啾唧,小声。又【屈原·离骚】鸣玉鸾之啾啾。【注】王逸云:啾啾,鸣声。又【集韵】与噍通。详噍字注。或书作。又字秋切,音酋。小声。又【集韵】【类篇】从庄交切,音巢。小儿声。或作。【楚辞·招隐士】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古汉语词典》:啾①<名>吟声。班固《答宾戏》:“夫啾发投曲,感耳之声。”②<动>吹奏。李咸用《远公亭牡丹》:“平头奴子啾银笙。”
《新华字典》:啾〔啾啾〕象声词,形容动物细小的叫声,如“啾啾鸟鸣”。
〔啾唧〕小声,如“秋虫啾啾”。
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啾”是以口为形,以秋为声的形声字,其意义由最初名词与人有关表示婴儿哭泣时发出来的声音,后来常用来表示鸟鸣声等动物的发声,也可表示其他物体如乐器等轻轻地低吟声,后还发展分化为动词表示吹奏,不管是名词还是动词,它依旧是一个表示与各种声音有关的字。
“啾”字单独出现最早是战国,“横舟航而济湘兮,耳聊啾而戃慌”(刘向《九叹》);“小者是燕爵,犹有啁啾之顷焉,然后能去之”(《荀子·礼论》)。“耳聊啾”是耳鸣时发出来的声音,“啁啾”是鸟鸣时发出的。
“啾啾”一起连用出现也是在战国时期,“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屈原《九歌·山鬼》);“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淮南小山《招士隐》);“猿啾啾”是猿鸣的声音;“蟪蛄鸣兮啾啾”是知了声声鸣叫的声音,这是战国时期用“啾啾”形象地表示动物类声音。后代依然这样表达,“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六朝《乐府诗集·鸡鸣篇》);“远望孤蟾明皎皎,近闻群鸟语啾啾”(唐《寒山子诗集》);“飞盅江岭之间有飞盅,其来也有声,不见形,如鸟鸣啾啾唧唧然”[2](宋《朝野佥载》);其全篇云:“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明·瞿佑《归田诗话》);“正要朦胧睡去,听得竹枝上不知有多少家雀儿的声儿,啾啾唧唧叫个不住”(清《红楼梦》);“阶前的秋虫,啾啾卿唧,一片声音,如助自己悲吟一般”(民国《昭君艳史演义·病榻哀吟》);“青鱼的声音像小鸟啾啾啼叫,小鰛鱼叫起来,像风吹树叶沙沙作响。”(莫克《有趣的动物》)“不知宿在哪棵树上的小鸟,像发呓似地啾啾叫了几声,更衬出林海月夜的幽静。”郭保林(《林海晨曲》)
“啾”除了常用来表达鸟禽的声音,也常用来形容奏乐发出的声音,“夫啾发投曲,感耳之声,合之律度,淫蛙而不可听者,非《韶》、《夏》之乐也;因势合变,偶时之会,风移俗易,乖忤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班固《汉书》)“箫管嘲哳以啾嘈兮,鼓鞞硡隐以砰潏”(西晋潘岳《藉田赋》);“若乃徐听其曲度兮,廉察其赋歌。啾咇而将吟兮,行鍖銋以和啰。”(东汉《全汉文》)“是以其声呼吟靖领,激呦喝啾,户音六成,行夏低徊,胥徒入冥,及庙吟,诸连单情,舞曲转节,肖及应声。”(东汉《全汉文》)“凫鹥散乱棹讴发,丝管啁啾空翠来”(唐杜甫《渼陂行》);“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岑参《裴将军宅芦管歌》)“潺潺绿醴当风倾,平头奴子啾银笙”(唐李咸用《远公亭牡丹》);“辕门箫鼓啾,阵云收”(明汤显祖《牡丹亭》);“啾咋嘈啐似华羽兮,绞灼激以转切”(马融《长笛赋》)。
也有表示其他声音的“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屈原《离骚》),“玉鸾之啾啾”是车铃发出的声音;“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鬃”(李白《结客少年场行》),“啾啾摇绿鬃”是马儿摇动耳朵时发出的声音;“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声啾啾”是鬼哭泣的声音;“炎炎红镜东方开,晕如车轮上徘徊,啾啾赤帝骑龙来。”(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啾啾赤帝骑龙来”是骑龙发出的声音;“朗又踏之,啾然有声,遂失所在”(《太平广记》),这里的“啾然有声”是脚踏所发之声。
当然,也有经常用“啾”表示人的声音,“虞人设网当要路,白日啾嘲祸万机”(庄南杰《黄雀行》),“但见水肆梅亭,喧啾不得入”(蒲松龄《聊斋志异》),“啾唧被人言,御史秉正断”(唐《王梵志》),“共命伽陵直甚事,啾啾卿卿(唧唧)赞如来”(《维摩碎金》),“嗔道孩儿成日恁啾啾唧唧的,想就是这愿心未还压的他”(《金瓶梅》),“顽童们把石块投去,大人啾啾作声”(《明代宫闱史》),“余在兰山亲见其人,体癯而神清,声啾啾如婴儿,隆冬常科首,汗气蒸蒸上腾”。(《熙朝新语》)
用来模拟动物、物体、乐器、人等的声音是历史上“啾”字的几种基本用法。“啾啾”是一个很形象地描摹声音的词,用这个词可以更加简洁而又更加形象地表达描写物体发出的声音,用“啾啾”来描写鸟鸣就仿佛能听到小鸟轻轻的叫声,用“啾啾”来描写奏乐声就仿佛我们正置身于声乐场所畅享这美妙的音乐世界,用“啾啾”来描写人类发出的声音,也更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当事人的感受,理解他们当时的心境。
下面请看,明·汤显祖的《牡丹亭》第三十出《欢扰》中的一例,“不说不知,俺前晚听见相公房内啾啾唧唧,疑惑是这小姑姑。俺如今明白了。相公,权留小姑姑伴话”。这里从字面上看“啾啾”表示的是小姑姑在相公房里说话时发出的声音。而就“疑惑”和“权留”二词看出,虽没有明确地表示亲吻的意义,但“啾啾”这里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已具有了亲昵的含义。用“啾啾”来描写亲昵的行为,这种用法很少,明确表示“啾啾”为接吻意义的例子几乎找不到。在《快乐大本营》中,“啾啾”一词被误用为“接吻”,应该可以从例中找到些许依据。
【注 释】
文中的例子都是来源于ccl语料搜索及语料库在线。
[1]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康熙字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李昉,等.太平广记[M].万卷出版公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