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健
新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阅读教学观念和内容。而阅读兴趣,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就初中生而言,大凡在学业上的差异,多取决于个人的学习兴趣如何。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初中阅读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简单迁移与转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从现有的教学资源中挖掘出美好、深层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开拓思想,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感受阅读的快乐。比如在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这类写景散文的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来知人论事,进行再造想象,以便更为全面深刻地把握住文本的整体美。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做到新旧知识的结合,重视各知识间的连贯性。如在讲解高尔基《海燕》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将其同郑振铎的《海燕》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两篇文章虽然题目是一样的,但其内容、寓意与写作手法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明确“这两篇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样,文中的‘海燕’分别代表了什么”。而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教师再加以引导,必然可回答上述两个问题。通过这一对比阅读,学生能够较全面地了解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特点与写作手法,从而产生阅读兴趣,提高自身阅读水平。
教师可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说话训练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
(1)练习续写。在原文基础上,根据故事情节加以想象,为其增加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尾。
学生为了写出一个好的“故事续集”,也会主动翻阅资料,寻求新的素材,从而实现从喜欢“写”到喜欢“读”的转变。比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围绕“当皇帝光着身子走完了游行之后”的故事情节,自由发挥想象,进行合情合理地进行续写。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
(2)写读后感。读书并非只是为了“读”,更多的是为了会“思”、会“写”。如对于《愚公移山》一文,在学习之后可能每个学生对愚公的评价或对文章的感悟都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愚公不畏艰辛,意志坚定,但有的学生会认为愚公不知变通,只知辛苦蛮干。对于这一人物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多变性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或模式都不能直接照搬运用。笔者通过整合提炼,自创了“激趣导入—自主研习—合作探究—训练巩固”模式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可采取“披文以入情”的形式,采用语言描述、问题情境创设,或实物展示、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段来导入新课。如笔者在解读张继的绝句《枫桥夜泊》时,就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凄清的笛声,伴着笛声以第二人称解说整首诗的诗境,“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隐在云层中,耳边传来几声乌鸦的惊叫,看着江边的丹枫与江中的渔火,船上的你不免想起了家乡,久久无法入睡,而远处隐隐传来的寒山寺的半夜钟声,更是叩动着你的心扉……”而后,让学生带着想象自主阅读,从而为更好地理解全诗的情感基调与意境做好铺垫,真正领悟到诗中所描绘的意境美。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对话中。
(1)传授阅读知识。教师要强化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取具体的知识等。
(2)教会学生质疑。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展真正的有效阅读。如执教《孔乙己》,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出现的几次“笑”,而每次笑的含义有何不同,各代表的是哪些人的心态,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以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课堂上,教师可积极采取合作探究策略。
(1)提出问题,即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2)创设情境,即具体结合问题内容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3)方法指导,即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
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1)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强调“练”的过程与方法,教会学生练习讨论与交流的方法。
(2)设计综合性课堂练习。教师应把握练习的难度,动态获取学生练习的情况,适当点拨。
(3)充分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在课堂练习中,可采取比较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刻板性与懒惰性。
(4)确保学生课堂练习的持续性与时间的充分性。应结合练习内容,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探求练习的答案。
总而言之,初中阅读教学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努力摸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