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娟
在不断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尝试了很多的方法以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为此也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在教完几个“循环”后,笔者越发感受到,面对今天的学生,教学理念更新尤为重要,教学方法灵活、适用亦不可忽视。这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勇气与智慧,不能墨守成规。这个“循环”笔者又接初一新生,教学中笔者有新的尝试,很有成就感。在此就将实施新初一语文教学的做法分享给同行,恳请指教。
第一,本着“打破语文知识年级界限”的思路实施教学,这对初一学生更有触动,对教师更有指导意义。一个“循环”下来是四年,社会的潮流洗涤着人们的理念与追求,在城市生活中,孩子的教育被重视的程度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早期的启蒙与其智力的开发,让我们无不为之倾心尽力,孩子的思维得到了普遍的提升。因此不同于以往,在笔者的思想上不再被"初一小孩,啥都不懂"所束缚,而是站在纵观初中四年的全局的高度计划初一的语文教学,使知识渗透打破类似初一以记叙为主而轻视于其他知识渗透的樊笼。其实,话到嘴边顺势诱导,效果反倒挺好,因为这种理念的支持,笔者借助第一单元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体会了有关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创作方法和炼字的美妙及如何学习语文等内容。一项一项有计划地渗透,学生收获了“中学就是比小学丰富,眼界大开”的喜悦,自信大增,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并没有担心、顾虑和无法招架的烦恼。
如笔者利用《蝉》这课,让学生认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从生活中处事的方法举例入手,然后引入课文,提出思考问题,引领思考方向,让学生明确即将学习的小文章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怎么写的,有什么好处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让学生欣赏杨朔的《荔枝蜜》,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对欲扬先抑这种方法的掌握更深入,效果更好。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起来有兴趣、不枯燥。在笔者拓展宽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得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初一学生的表现令人佩服,令人刮目相看,这也需教师重树教育观念。因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一点是学科界限不那么分明。
第二,本着“文学即人学”的思想教语文。有了新感受,尤其对初一新生的启蒙教育尤为重要。“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是文章”。笔者将能凸显语文现象的生活小故事引入课堂,在讲故事中明确语文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培养的最好的契机,也是培养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良好环节。如:在讲《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有个学生问到了“杰利好像担心我,为什么不等我一起跑呢?”笔者抓住这个问题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确:①“好像担心我”什么;②日常生活中小孩处理危机的心态;③是否因此说他不配做“我”的朋友。这样的及时引导,既讲了知识又开导了心智。笔者表扬了这名学生,激励了其他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此外,利用这篇文章的人物关系的分析引领学生注意在生活中友好相处,在一言一行中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如小伙伴的轻蔑“嘲笑”、“跑去”(动作描写),杰利的“好像担心”(心理及细节描写),爸爸的“下来吧,饭都准备好了”(安慰的语言)等,既引领了阅读,又指导了写作,培养了品德。这也是笔者多年教语文的一种思路:讲课、阅读及写作融为一体,因势利导,融会贯通。当教师有了这番感悟时,语文课便上得更加灵活有趣,学生喜欢,老师也愉快。
第三,本着“充分信任、大胆放手”的思路教学,增强感情,促进提效。放不开手脚的教学,时间长了后患无穷。老师很辛苦,学生有依赖,久而久之,恶性循环。这届教学中,笔者考虑到学生可以做的不再赘述,学生有事做既培养了自学能力,又不再做培养涣散的工具。如没讲课之前指导学生对生字词的筛选、对多音字形近字的积累,上课时,与大家分享,远比讲要好得多。形象记忆,学生共同参与,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容量大,学生兴奋点多,兴奋度高。如学习《在山的那边》,学生归纳了近20个多音字并没耽误讲课,效果很好。测试字词中,一个班48 人有34 人满分,另一个班45 人有29 人满分。这个效果以往是没有的。
第四,本着“先导有策略、指导重方法”的理念教学,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不混乱,无压力,师生快乐学习,能力得以培养,收效颇丰。这是驾驭好课堂实践与学生得失的关键。毕竟新生有一定的能力限制。刚上中学,对新的学习内容及科目特点还处于发懵状态,所以需要教师细致耐心的指导。笔者为前面的设想能顺利实施,在备课中多做预设,先导在前,有的放矢,不到一个月时间学生便基本掌握自学方法,向成熟迈进了一大步。如笔者讲新课之前,先加讲了朗读的基本技巧。这段教学以来,课课训练,很快学生的朗读各个过关。自学方法指导,使学生对每篇课文都能说出一二,知道要解决什么,有了点自学能力了。
以上是笔者多年来,在诸多顾虑的教学中,或说在只追求形式的教学中未曾体会到的愉快,今天带着自己多年酝酿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小有心得,一吐为快,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