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红花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而新课程标准改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性和游戏性,力图用陶冶式的教学方式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陶冶性教学是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放置于形象生动、趣味十足的情景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活动中接受到思想知识的熏陶与洗礼。陶冶性教学是一种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将深刻的哲理情思和历史文化寓于真实的环境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文化教育的启蒙阶段,他们对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认识事物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师要借助这些特点,引入陶冶性教学,将形真、情深、审美、对话、体验五大元素寓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游戏吸引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大约在6 至12 岁,这个年龄段学生对社会万事万物的感知是懵懵懂懂的,感知社会万物常常用到形象思维,但是对未知的世界抱有强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活泼、好动、天真、可爱,敢于尝试新事物。而小学语文又是一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基础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认识新事物能力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引导下,选择正确合适的教学方式。而游戏吸引法就是一种典型的陶冶式教学方式,它将形式多样、趣味横生的游戏活动引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加入并沉浸在游戏氛围中,让学生在轻松、自由、欢笑的课堂氛围中开展语文学习活动,这也是语文人文陶冶的一种典型方式。
比如在人教版第四册语文教材《狐假虎威》成语典故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采用成语接龙的游戏,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哪个小组率先将“狐假虎威”这个成语串联进去就获胜。通过游戏情景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够间接明了地引出教学内容,从而构建起学生学习、领悟语文知识和思想的平台,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语文学习。
2.构建情景法。情景教学法是陶冶式模式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创设符合教学背景和教学内容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学习知识、体验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对语言的兴趣。在特定的模拟学习场景中引入语文知识教学和语言能力教学,让学生在情景对话和情境体验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比如在《曹冲称象》的生词教学中,将“曹”、“议”、“线”、“聪”、“量”等生词做成生词卡片,采用“开火车”(小组或个人轮流朗读识字)与“送信”(将生词卡片传递给小组成员,拿到卡片的小朋友必须在最快的速度认读出来)。随后对《曹冲称象》一课进行现实场景再创设,教师将课堂改换成“曹冲称象”的现场,在班级中挑选课本中出现的几个主要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知识设计一套完整的剧本大纲,将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进行详细设计,进而模拟整个“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这种情景再现式的陶冶性教学法,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分析和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发散思维,调动全身的感官神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3.暗示教学法。陶冶性教学法本质上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性教学法,它具有鲜明的暗示教学的特点。暗示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进行沟通互动的过程。暗示教学能够通过含蓄的语言、隐晦的动作、耐人寻味的表情等方式将思想知识传递到学生的思维意识之中,让学生不经意间接受到思想知识的熏陶和感染。暗示教学法在当前学校教育中运用非常普遍,比如学校环境的暗示、教师仪容仪表的暗示、音乐教育的暗示、绘画教育的暗示等等,这些暗示教学内容出现在学生日常生活的环境中,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知识积累产生循序渐进的影响。
陶冶性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入游戏吸引法、构建情景法、暗示教学法等教学方式,用形真、情深、体验的陶冶式教学将学生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学习世界,这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从而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