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的成功效应与内在规律——基于“道德讲堂”现象的分析

2015-08-15 00:44康永超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讲堂常州

康永超

(中共常州市委党校 研究中心,江苏 常州 213016)

近年来,各地兴起了一种新的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道德讲堂”。“道德讲堂”发源于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地处苏南,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就与苏州、无锡一起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进入新世纪,常州在率先实现小康目标基础上,开启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在此过程中,常州人在思考:如何使市民的道德素质与之匹配并同步推进人的现代化?常州结合实际,探索创建了“道德讲堂”,从一个“小切口”上做出了一篇道德建设“大文章”,继而以其成功效应带动各地兴起了建设“道德讲堂”实践,形成了引人注目的“道德讲堂”现象。

一、“道德讲堂”现象及其成功效应

发源于常州的“道德讲堂”,主要形式是“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即把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凡人善举作为“道德讲堂”的主要素材。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既做宣讲者,又做受教者,在相互教育和相互启发中传递文明和道德之光。从2009 年11 月试点到随后推广普及以来,这种形式新颖活泼、内容贴近实际的道德教育载体吸引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

“道德讲堂”是群众创造和政府引导双向作用的产物。在创建“道德讲堂”之前,常州已进行了10 年多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形成了“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系统”、“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村镇”和“学习型家庭”等七类学习型组织,建起了市民学校、小巷论坛、职工学堂、新市民夜校等学习型平台。为了推进创建文明城市,常州提出对学习型城市建设进行一次整体升级,注入更为浓厚的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内容。2009 年11月,常州市在钟楼区试点建设“道德讲堂”。但“道德讲堂”在哪儿讲、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如何才能得到群众的广泛接受和积极参与,一时间成了问题。既然“道德讲堂”要办成群众积极参与的讲堂,就应该放手让群众自己去探索。正确的思路一经确立,很快有了可喜的效果。依靠群众的自主创造和积极参与,钟楼区机械一社区的“青松书场”、东头村社区的“道德故事会”等一大批优秀讲堂迅速脱颖而出。政府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和提升,使得“道德讲堂”很快覆盖到了钟楼区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各行各业。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引导和推广,“道德讲堂”活动在常州全市全面开展了起来。

常州创建“道德讲堂”以来,1 万余位默默无闻、长年奉行美德善举的各类好人被发现和推出。通过“道德讲堂”的传播,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感染和激励着无数的普通市民,使得“崇德尚善”之风蔚然生成。群众通过“道德讲堂”这面镜子,识别了假恶丑,认准了真善美。风气正了,怨气也消了。常州电视台开设的“社会写真”栏目,以前市民打进的电话大多是要求曝光的电话,而且个个怨气十足。“道德讲堂”在全市推开后,很多市民打进的电话则是要求表扬身边的某个好人某件好事。道德素质的提升,带来的是社会的和谐。

常州“道德讲堂”建设的成功,引起了众多主流媒体的关注。新华社、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等媒体先后多次予以系统报道。常州的“道德讲堂”实践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刘云山同志曾莅临常州考察调研“道德讲堂”建设。常州建设“道德讲堂”的创新举措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等部门的肯定和推广,继2011 年中央文明办把“道德讲堂”列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重大典型之后,2012 年以来,“道德讲堂”建设被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测评体系,全国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现场会在常州召开,常州双桂坊美食街形成的“用道德良心做放心食品”先进经验被中央文明办、商务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在常州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介,等等。

在常州经验的影响下,各地在“道德讲堂”建设中踊跃跟进并不断创新,取得了更加丰富和显著的成绩。“道德讲堂”已成为各地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如:云南省昆明市将“道德讲堂”建设的主要内容确定为以“礼仪”为核心的社会公德建设、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建设、以“和睦”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建设、以“友善”为核心的个人品德建设,以及开展在社会做好公民、在单位做好员工、在家庭做好成员的“三好”教育,并率先在全市所有全国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开设了“道德讲堂”。

福建省厦门市积极推进了以在校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校园道德讲堂”,提出在规定流程后面特别增设“行一个善举”环节,使知行合一成为“校园道德讲堂”的一大特点,提出将之打造成学校立德树人的新平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品牌,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的称赞。

浙江省嘉兴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红船精神、党的诞生地优秀传统美德和地方人文精神等作为“道德讲堂”宣讲的主要内容,创新推进和积极打造了“红船旁的道德讲堂”品牌,其经验被中央文明办向全国推广,并被纳入2013 年的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

二、“道德讲堂”现象的规律性启示

1.注重了基础道德建设。基础道德是做人做事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相对于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等高层次道德规范,基础道德规范是道德体系中较低层次的道德规范,但又是整个道德规范体系的基础。基础道德一旦出问题,损害的必然是基本的社会秩序。公众对社会风气的不满,针对的往往是基础道德的缺失。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等高层次道德规范当然要倡导,但倡导高层次道德规范需要从确立基础道德规范入手。以往,一些地方习惯于通过单纯举办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报告会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尽管场面很感人,但收效并不明显,不少群众觉得先进模范人物“立得高、离得远”,他们的光荣事迹“有感动,学不来”。“道德讲堂”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这“四德”建设领域,突出“善、诚、孝、强”等基础道德规范,配之以身边的凡人善举加以阐发弘扬,既适应了公众对道德建设的现实需求,又遵循了道德建设从基础道德抓起这一规律。通过基础道德建设,打牢道德大厦的根基,这样,才能引导人们逐步确立高层次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道德之所以能绵延两千多年而不断,其重要原因就在于重视构建和倡导仁、义、孝、信等在当时社会最具普遍性的基础道德规范。为了推行基础道德规范,历代儒家和当政者还通过制订乡规民约、确定礼仪制度、编写家训书、树立民间典范等形式强化其作用。“道德讲堂”建设的成功,契合了中国历史上注重基础道德建设的经验。在“道德讲堂”上,不说大道理,只讲小故事,其选材标准是“可亲可学可为”,内容上遵循返璞归真的原则,讲最敬佩的人,讲最感动的情,讲最相信的理,讲最愿做的事。通过一个个凡人小故事,传达着“与人为善”的基础道德理念,既让人们从凡人善举中看到了真善美,也唤醒了沉睡于每个人心中的真善美。随着基础道德的日益牢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等高层次道德行为就不断涌现。

2.体现了分层教育。以往一些地方所开展的道德教育活动之所以效果不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分类别、不分行业,往往用一种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应对不同人群。道德教育不分层次,就意味着没有针对性,激发不出不同人群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吸引不住群众的参与.结果,只能是单方面的你讲我听。

发源于常州的“道德讲堂”,在试点阶段就立足于办到群众的家门口,根据居民、村民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坚持“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感人故事,讲起来原汁原味,听起来具有亲和力,从而聚焦了不同人群的关注点,凝聚了不同人群的兴趣点,吸引了不同层次群众的积极参与,实现了以真心换真情。在“道德讲堂”上,分属不同行业和层次的群众,因为有着相同的关注点,于是,也就有了相同的道德话题,以至经常出现争抢话筒、踊跃上台讲的场景。地方政府因势利导,把市民学校、小巷论坛、职工学堂、新市民夜校等加以整合利用,建起了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镇、行业和新市民等各类讲堂,吸引不同层次的群众就近便利地参与属于自己的“道德讲堂”。社区居民讲述邻里互助,年轻媳妇讲述孝敬公婆,企业家讲述艰苦创业、回报社会,医生讲述仁术医德,学生讲述刻苦学习、助人为乐,“新市民”讲述爱岗敬业,既亲切感人,又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3.坚持了以群众为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大到推进社会变革,小到组织具体活动,离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以往一些地方在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时,忽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把自己看作单一的主导者,把群众当作单纯的受教者,甚至根本不考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关起门来确定教育内容和制定活动方案,致使所开展的道德教育活动脱离群众的思想实际,激发不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导致道德教育活动走形式走过场。

“道德讲堂”的创建和运行,坚持了以群众为主体,贯穿了“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在内容上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形式上遵循“贴紧百姓的道德认同、贴近百姓的道德实践、贴牢百姓的道德需求”的“三贴”原则,使群众在“道德讲堂”上既是受众,又是主角,人人都是受教者,人人又都是宣讲员,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以往道德教育中“你说我听”的方式转为了“我践行、我参与”的方式,从而激发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热情。

4.遵循了道德教育的接受规律。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理性的东西固然是深刻的并且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但同时又是抽象的和思辨的,不易得到人们的接受。“道德讲堂”面向的是社会各层面群众,其中,绝大多数是基层老百姓。因此,越是大众化讲堂,越得注重形式的生动活泼和内容的亲切感人,越得研究如何借助感性的表达方式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将理性的道德规范蕴含于形象生动的感性体验中,使老百姓在感性的愉悦和身临其境的参与中自然而然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以往的道德教育,重说教轻体验,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互动,致使道德教育浮于表面,不能入耳入心。“道德讲堂”遵循道德教育的接受规律,重事实、轻理论,重体验、轻说教。通过老百姓讲述自己亲历的事和发生在身边的事,寓道德规范于鲜活的故事中,借助感性表达理性,从中感悟到道德规范的真谛。

5.发挥了政府的引导作用。道德教育以群众为主体,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新时期新阶段,人民群众对道德教育有许多现实需求,不少地方也出现了群众自行发起的道德教育和实践形式,如道德故事会、道德说唱队等,但因为缺乏政府的及时引导和提升,时间稍长,往往销声匿迹。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但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无有力的领导骨干去恰当地组织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确的方向和提到高级的程度。”[1]“道德讲堂”发端于群众的自身需求和自主创造,同时,也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及时提升和持续推进。例如,常州在试点举办“道德讲堂”成功后,专门印发《常州市“道德讲堂”建设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推开“道德讲堂”建设。他们还按照“由点及面,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率先抓了示范点建设,并制定出台了《常州市“道德讲堂”示范点建设标准》,引导各个示范点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路子,有效带动了面上工作的整体提升。注重试点和示范,坚持点面结合,力求以点带面,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工作方法。常州在创建“道德讲堂”中,把这一科学方法运用于政府的引导工作中,从而使“道德讲堂”呈现出了“点上突破、连点成片,整体联动、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2]“道德讲堂”建设的成功,体现了这两个方法的科学应用。随着群众自主创造能力的进一步施展和政府积极引导作用的进一步发挥,“道德讲堂”建设必然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1][2]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8、897.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讲堂常州
立足“和合讲堂” 开展“和融党建”
常州的早晨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新闻小讲堂
法律讲堂之——交通安全我最棒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