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文波 杨卫军
(江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这充分表明,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顶层设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趋于完善的演进历程。
1.“两个文明”。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发展高度,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果断提出了中国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在这一战略方针的正确指引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快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与此同时,在精神生活领域我们却凸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和矛盾。在这种背景下,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次明确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初步探索。此后,党的十二大报告第一次对“两个文明”的科学内涵做出了明确界定,指出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能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虽然“总体布局”这种提法在当时还没有正式写明在党的文件中,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发展理念,实际上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方针提出来的。
2.“三位一体”。1984 年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进行了新的部署。全会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旧中国根本不可能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3]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三大奋斗目标——即富强、民主、文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4]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标志着“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正式形成。此后,这一表述形式一直延续到党的十六大。
3.“四位一体”。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从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发展布局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2005 年2 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5]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6]此后,党的十七大报告还将“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内容写入党章。
4.“五位一体”。针对经济快速增长中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代价过大,经济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正式确立。
1.丰富了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马克思认为,社会作为一个由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联系和发展着的有机整体,要求我们以一种系统思维的方式去考察认识对象。“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7]“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正是秉承一种全面性、整体性的思维路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进行结构性剖析,认为只有社会有机体内部各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才能最终推动社会系统的不断前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确立,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有机体内部各组成要素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适应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新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容与结构从单一化逐步走向丰富化,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事业顶层设计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在战略布局这个问题上,只有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整合模式,并有效构筑和协调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到持续、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进一步适应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新要求。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必将继续丰富和深化总体布局战略思想的理论内涵。
3.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反映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关系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强调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准确把握,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1.坚持科学发展是推动“五位”走向“一体”的本质要求。“五位一体”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其本质内涵。要推动“五位”走向“一体”,就必须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唯有坚持科学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科学发展观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又指导和引领着这一伟大实践。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增强“五位”的协调性,使“五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真正融合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最终实现“五位”的协调发展、和谐共生。
2.明晰辩证关系是推动“五位”走向“一体”的基本前提。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8]经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五大建设的联系是双向的,是相互影响的,不是单向度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要充分明晰这五大建设的内在辩证关系,五大建设互为条件、相互影响,缺一不可,作为这一整体有机组成部分的五大建设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从思想上明晰“五位”的内在辩证关系,才能在实践活动中自觉推动“五位”走向“一体”。
3.建立规范完备的制度体系是推动“五位”走向“一体”的重要保障。推动“五位”走向“一体”,必须要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增强体制机制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必须要坚决抛弃一切有碍于“五位一体”的体制机制弊端,构建一套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更为定型,使制度保障更加有力、更为坚实。只有从制度上对推动“五位一体”作出合理规范,形成强有力的外部约束机制,才能在实践活动中避免单兵突进。如果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的制度保障,“五位”就难以在实践活动中走向“一体”。例如,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应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进一步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评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健全责、权、利相对应的规范有序的生态补偿运行机制,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以制度保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4.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推动“五位”走向“一体”的根本保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强调指出:“回顾90 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9]同样,在推动“五位”走向“一体”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全党要确立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决策思路和制度措施,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二是全党同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适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领导发展,努力提高制定有利于科学发展方针政策的能力,提高统筹协调的能力。三是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要求,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作为统一的任务来部署。四是要进一步确立系统思维、协调思维、和谐思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把“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贯彻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体现到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2]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6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3-1174.
[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3.
[8]辛向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N].北京日报,2012-08-06.
[9]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