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2015-08-15 00:44赵明刚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国情改革开放

赵明刚

(南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南阳 473061)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战略的高度,全新的视野,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重要思想。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1]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思想,表明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在实践中坚持这一重要理论,对于我们立足基本国情,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提出的时代背景

1.总依据的提出,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研究的重视,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自于对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洞察。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撰文指出:“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2]在如何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问题上,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强调认清国情对无产阶级事业的极端重要性,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仍存在着诸多背离基本国情,导致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失败的例子。其中,因脱离国情、超越阶段和提出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而导致的急功冒进的“左”倾错误,曾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轮番上演过。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随后也出现了脱离国情、超越阶段、急功冒进的做法,中国甚至提出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十五年赶英超美”等大跃进口号。随后,席卷全国的“瞎指挥”、“浮夸风”、“高指标”等做法严重伤害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造成十分恶劣的政治影响。超越阶段、急功冒进的政策,最终葬送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苏东剧变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尽管其覆亡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些国家的执政党没有形成对本国国情的科学认识,并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路线和发展战略,这也是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走向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制定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发展路线,这就是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伊始,作为伟大政治家、思想家的邓小平就在思考如何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及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经过深入思考和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邓小平认识到,欲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必先认清中国的国情。他首先把目光投向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对于已经跨越“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中国,到底属于什么发展阶段,又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邓小平一直在思考着。经过深思熟虑,邓小平率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3]党的十三大报告据此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导下制定了正确的发展路线和政策,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4]因而,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我们党总结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发展经验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

2.总依据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存在两股社会思潮,即“左”和右的思想。“左”的社会思潮借口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官员腐败、贫富分化、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道德滑坡等问题,攻击改革开放从根本上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污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鼓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陈词滥调,甚至喊出了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口号。右的社会思潮从根本上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否定公有制,鼓吹全面私有化,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甚至公然喊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反动口号。这两种社会思潮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政治主张迥异,但实质却是殊途同归,矛头都是指向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危害甚烈。如任其泛滥,必然损害改革开放大业。所以,必须从理论上批驳这两种十分错误的社会思潮,阐明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任何情况都要一以贯之地执行,决不能允许任何社会思潮以任何方式干扰它、冲击它。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此做出了庄严宣告,中国既不走以封闭僵化为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老路,更不走以改旗易帜为目的的资本主义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总依据的提出,是为了防止全党在成绩面前滋长骄傲自满情绪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3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8845 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并没有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世界第90 位左右,困扰我国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仍将长期存在。例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不会短期得到解决,科技创新能力弱,城镇化水平低,“三农问题”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些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时时刻刻都在提醒全党:尽管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与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发达国家的发展程度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这些发展成就决不能成为我们止步不前、骄傲自满的资本,而应该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面对巨大的发展成就,我们党的一些干部滋生了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情绪,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脱离我国基本国情的言论。有论者提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了,不应该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了,而应该改弦更张,把追求“普世价值”作为我们下一步的奋斗目标。又有论者指出,鉴于中国在短短30 多年时间里就完成了“赶英超日”的目标,说明了“中国模式”比英美模式更优越,所以,应该大力在全世界推广“中国模式”。还有论者指出,中国不应该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自我矮化,自我贬损自己,是不自信的一种表现,是弱者心态,不利于树立全民族自信,从而不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有甚者放言,中国要崛起,必须彻底摒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不合时宜的提法,因为,现在的中国已经足够强大,用不着韬光养晦,要在国际争端中敢于亮剑,要在国际事务中采取强硬态度,决不能再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政府无所作为的借口,等等。这些言论的出现,说明我们部分干部群众在巨大的成绩面前不够冷静,过高地估计了中国的实力,而对中国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缺乏正确的认识,照此发展下去,无疑会使西方散布的“中国威胁论”很有市场,从而对我国的国家利益构成重大现实挑战,势必会打乱我们党的部署,影响我们党的事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要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是对全党的告诫和谆谆教诲。面对成绩,我们理应自豪但不可自我陶醉,忘乎所以,忘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以至于再犯超越发展阶段、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的老毛病。忘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忘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忘了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一最大实际。中央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让全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科学内涵

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对立统一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的国情,做出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的重大判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变是绝对的,没有变是相对的。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是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发展水平上对我国国情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

从社会性质看:中国是共产党执政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论时代怎样变化,社会怎样发展,中国都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从社会发展程度看: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努力。从现代化的指标看:我国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农业现代化仍任重道远,城镇化水平还很低,农业人口比重还很大,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文化建设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教育发展不均衡,医疗卫生水平还亟待加强。

从经济科技水平看:我国经济总量很大,但人均GDP 却很低,生产力发展迅速,但生产力水平还不高,我国是科技大国,但还不是科技强国,自主创新能力弱,经济发展快,但发展质量不高,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三农”问题依然困扰着中国的发展。

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水平不高,国家治理能力低下,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还有待提高,等等。这些情况表明,我国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状态,总体上仍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决不能超越阶段,深化改革也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谋划发展也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在正确认识国情中推进改革发展,在促进改革发展中进一步深化对我国国情的认识。

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没有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改变”,这是我们党对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现实国情的又一科学判断。我国主要社会矛盾没有变,是指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构成要素没有改变。判断这一矛盾是否改变,要从两方面入手。

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看:受制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不能得到根本满足。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显著改善了人民生活,多数中国人基本解决了温饱,但是,在解决了温饱需要以后,对小康生活的憧憬又使国人产生了对政治民主、文化娱乐、生态环境以及医疗、教育、住房、社保等方面新的更高的需求。

从我国发展全局看: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且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创新能力还不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经济结构调整严重滞后,生态环境资源约束加大。这一切都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客观上也造成了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因此,虽然说经过30 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已从总体上告别了80 年代初的短缺经济时代,迎来了物质和精神产品相对丰富的时期,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是因为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现在全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对物质文化产品的需要不仅越来越大,而且要求越来越高。由过去的只重视产品数量和价格,到现在更关注产品质量和安全。而我国的产业结构显然还不能适应人们消费心理的这种变化。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变化的问题十分突出,更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结构矛盾。我国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虽位居世界前列,但很多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还不能令人民群众满意。虽然现在我们仍需加快物质文化产品的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但我们的工作重点已不再是一味重视产出,而是要重点关注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此外,随着旅游、休闲活动的兴起,人们对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人民群众需要的这种新变化,表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没有发生根本上的改变。正是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能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文化产品,是人民赋予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

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国情的另一个重要判断,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是指我国的国际身份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2013 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568845 亿元,位居世界第2 位,进出口贸易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尽管取得了这些骄人成绩,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并没有随之发生改变。因为,从整体上讲,我国还没有摆脱不发达状态。就生产力水平而言,既有少量的现代化大生产,又有大量的落后的生产力。就人均GDP 来看,2012 年我国人均GDP 是6100 美元,只排在世界的第84 位。就农业人口占比来看,美国农业人口为2%,而我国农业人口为51%。就城镇化水平来看,美国城镇化率达到77%左右,而我国城镇化率只有52%。受教育程度方面,我国每万人的大学生人数不足100,美国、欧洲、日本这样的国家已超过600。就国际影响力来看,虽然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出现了有利于中国的态势,但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受制于人的境况,没有根本改变发达国家在国际社会的主导地位。尽管我们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尽管我们有少量先进技术,但还不是科技强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远。我们的农业还不发达,农村还很落后,农民还不富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等等。这些事实都昭示我们,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我们继续深化对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由于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对蕴含其中的许多矛盾和规律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理论上不断深化。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亟需我们党以新的理论思维指导全面深化改革新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思想,以新的视角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认识,继承和发展了党关于现阶段我国现实国情的思想,将基本国情论、主要矛盾论、国际地位论融为一体,形成了关于中国国情的最新理论表述和话语体系,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现在,全面深化改革也要循着这样的思维,结合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仍没有超出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出发来谋划改革,重点围绕需要“什么样的改革,怎样进行改革”来思考改革的顶层设计,既鼓励基层大胆改革,又注意为基层“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试验提供理论支撑。

2.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依据。不仅如此,全面深化改革还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一重要论断明确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总依据的关系。毫无疑问,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有依据,而且必须要有正确的依据。否则,改革就会归于失败或偏离正确轨道,最终会把改革变成改向。那么,我们改革的总依据是什么?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全面回答:“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5]“三个没有变”的国情认识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总依据的思想,要求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能脱离中国国情,不能脱离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准确把握中国国情是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前提和基本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只有这样,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才会变成中国人民成功的伟大实践。

4.为我们排除“左”、右社会思潮的干扰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来都不是在风平浪静的舆论环境和一帆风顺的国内外形势下进行的,而是在不断与错误社会思潮的斗争中开辟出来的,尽管期间伴随着“左”、右社会思潮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干扰和破坏,但中国共产党人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去。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取得的最大实践和理论成果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然而,在中国总有人反对改革开放,企图动摇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总有人污蔑歪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有人攻击中国共产党。然而,中国共产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改革开放之初,基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大国情的认识,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们党据此制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可以这样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推进,每一次都离不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每发展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前行一步。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内涵,使我们党每隔5 年就能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特征做出新的概括。这些新认识不断充实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大厦,反过来又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化水平。有鉴于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才明确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提出来,绝不是偶然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60 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正确结论。

5.为我们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郑重承诺,能否在2020 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不仅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福祉,而且关系着执政党的信誉,考验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因此,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如期实现,是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可谓时间紧,任务重,这就需要全党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中央对我国国情的认识上来。关于怎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党早就做过系统的规划。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科学判断。第二,在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我们党制定了中国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第三,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我们党又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第四,为了实现小康目标,我们党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思想,用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以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按照中央制定的路线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的战略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为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物质和精神基础。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3]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4]江泽民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

[5]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

[6]李昆明,杨超.深刻领会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01).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国情改革开放
侨眷焦治稼:“古渡诗人”的家国情
悠悠游子心 深深家国情——一个普通海外留学生的成长
家国情 诗词魂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推广生物乙醇汽油:迫切且合乎国情
汉语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初探
初级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汉字书写偏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