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015-08-15 00:44王钰鑫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基本国情初级阶段经济社会

王钰鑫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4)

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内涵发生新的变化的准确和形象的表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具体化,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正是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发生的明显变化,提出并使用“经济发展新常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新常态必然或早或迟地对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同时,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所呈现出的新常态也会进一步支撑和巩固经济发展新常态,从而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常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并由此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概念。

一、新常态的提出及其演进

新常态是习近平从战略高度思考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重大命题时形成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提出新常态是要让党内外形成和让国内外看到这样一种共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呈现出新常态。而“一种经济状态成为常态一定是合规律的状态。只有带有经济发展新阶段特征的内在必然性的状态才能称为新状态。新常态是新阶段的客观必然性。”[1]这预示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正在实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不同阶段之间的递进。

2014 年5 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新常态:“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2014 年7 月29 日,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3]

2014 年11 月9 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他说,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三个主要特点: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习近平既指出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又指出要“清醒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同时,明确指出改革是新常态的动力之源,“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2014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由于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变化带来了经济的趋势性变化即新常态。并从九个方面深刻分析了新常态,从而为我们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指明了方向。从此,新常态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概念。

二、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准确把握新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4]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阶段理论的认识,“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5]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是不切实际的,是必然要碰壁的。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6]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与实践推进的互动中提出并不断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因此,有必要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中国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是完成国家的工业化和实现国家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长过程”,“在这个长过程中,我们已经历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还要继续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7]

2.新常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性特征的准确和形象表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具体而非抽象的,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不懈探索和适时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及其内涵变化,善于准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时期的新特征,善于从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制定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是我们党的理论优势和执政优势。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并呈现出部分质变的特征,集中表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清晰呈现,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习近平强调指出:“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8]“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常态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涵的进一步科学阐述,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任何时候“不能脱离这个基点。”[9]

3.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认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新常态。我国经历了长期高速发展,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0]这是党的十八大从我国基本国情、所处历史方位、国际格局等出发做出的科学判断。与此同时,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渐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并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点,特别是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国内相互影响,致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一系列趋势性变化,呈现出新常态。习近平作为党的总书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精准把脉新动态、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认识新事物,逐渐形成了对当前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具体特征的科学认识,提出了新常态。这个判断既见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亮点、新变化,也彰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高度、新作为。

4.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是我们的重要工作方法,也是我们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胜利的成功经验。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适应不同发展时期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与时俱进地探索,形成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我们站在了愈来愈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交汇点,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常态”的演进,并成功换挡到新常态。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昭示着一个崭新历史时代的来临。习近平曾经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理论必须与实际条件相结合,必须在实践中寻找最合适的实现方式,不可能一步建成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社会”,并反复强调要立足中国实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着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和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不能用僵化的思维理解以往取得成功的“模式”,不能让昨天的成功成为今天和明天继续前进的包袱。

三、新常态是中国社会发展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1.经济发展新常态蕴含着新逻辑和新趋势。深刻理解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马克思曾指出:“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11]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性特征十分显著,“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12]这表明,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有很强的趋势性,正处于阶段转换期和新常态形成期。简言之,正在向一个更高阶段演化。

2.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性变化的特点。第一,供给方面发生的趋势性变化。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实现了从供给不足到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面向未来,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更快、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锐减,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科技进步。第二,需求方面发生的趋势性变化。从消费需求看: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同时,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从投资需求看:一方面,传统产业在长时期的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产能过剩、市场饱和,传统投资领域萎缩;另一方面,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投融资方式有着很大的创新空间。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在全球总需求不振和国内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的共同作用下,致使传统的出口优势丧失;同时,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我国同步发生,新的出口优势正在形成和巩固,开放型经济将成为一种常态。由此可见,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正在调整。正如党的文献所指出的,要朝着“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的目标前进,形成经济发展新合力。第三,经济活动的其他方面发生的趋势性变化。从市场竞争来看:现阶段,我国市场竞争呈现出新的特点,正在从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转变,更加突出市场潜在需求的竞争。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从资源环境约束看: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要求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3.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完整形成。习近平曾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经济发展新常态及其带来的社会全方位转型使我们正在面临着许多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新常态必然对其他领域和环节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全面形成,从而重构当代中国社会秩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既对经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是对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还需要人们思想观念、发展理念有一个大的转变。面向未来,我们必须精准把握社会诸要素相互作用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全面、深入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四、与新常态相关的若干问题

1.正确理解“新常态”与“旧常态”之间的关系。新常态是一种常态,其之所以新,是相对于过去的常态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才能把过去的常态称之为“旧常态”。要具体地、历史地认识“旧常态”与“新常态”之间的关系,把每一种常态都置于当时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考察,既不能用新常态否认旧常态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也不能用旧常态来抵制甚至排斥新常态。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坚持了这样的态度,才能认识到今天的新常态也会被未来更新的常态取代。旧常态、新常态、更新常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国情的变化出现了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故而,不仅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是历史必然,其他领域呈现新常态也是历史必然,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今天回过头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可以说,我们每前进一步,都要注重处理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都要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中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战略基点,也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依据。

2.深刻理解“新常态”与“四个全面”的关系。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把握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并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局出发,也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即新常态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总和出发的。简言之,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发展要求出发的。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们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断。”[14]也正如前文所述,新常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性特征的准确和形象表达,是推进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常态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得以提出和形成的总依据。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形成,是立足新常态作出的顶层设计,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这一最大实际认识的深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基本国情“变”与“不变”的辩证把握和驾驭能力。

3.准确理解新常态与治国理政的关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治国理政的大逻辑。当代中国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现实挑战,治国理政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今天,既然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发展难题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既然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发生了部分质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不断变化了的实际更新治国理念、完善执政方略,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每一个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新常态下,必须更加重视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这样,才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要求,进而实现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同时,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有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1]洪银兴.论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及其支撑常态[J].经济学动态,2014(11).

[2]习近平.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N].人民日报,2014-05-11.

[3]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4-07-30.

[4][1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6,12-1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6.

[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925.

[7]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9.

[8][9][1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1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2-12.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猜你喜欢
基本国情初级阶段经济社会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1949—1952年中国农村建设的历史特征探析
汉语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初探
加强国情教育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初级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汉字书写偏误研究
浅论初中政治中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学习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推进实现“两个率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知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