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宝,黄家诏,艾军,范蓉,赵岩,范卫红,罗眈,韦玉娜(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的研究与应用
杨宏宝,黄家诏,艾军,范蓉,赵岩,范卫红,罗眈,韦玉娜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530001)
摘要:[目的]建立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提高学生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于临床实践的能力。[方法]以公开发表的中医临床实际病案为素材,整理编写符合教学要求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病例,建立病例库,开发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将平台运用于教学工作中,观察学生使用平台进行临床模拟训练前后的学习情况。[结果]使用临床模拟训练平台可以提高学生对《伤寒论》的兴趣、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提高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不会增加《伤寒论》的学习难度。[结论]建立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能够改善《伤寒论》课程的临床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伤寒论;临床教学;模拟训练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医学巨著。《伤寒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理论能正确指导外感疾病和各种杂病的诊治,更重要的是在于能培养、提高学生的辨证论治能力[1],这是1991年刘渡舟、陈亦人、刘炳凡、邓铁涛等10余位中医名家提出的观点。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伤寒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因此《伤寒论》课程的临床实践教学十分重要,是保证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2]。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伤寒论》临床带教成为该门学科教学的薄弱环节,使《伤寒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因此,我们以公开发表的中医临床实际病例(尤其是老中医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的病例)为基础建立了《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让学生以病案库中的病例为模拟诊疗对象,根据已掌握的《伤寒论》理论知识,提出辨证、治则、治法与方药,再与原病案中的辨证、治则、治法与方药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以最接近实战的方式模拟训练,提高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于临床实践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伤寒论》临床教学这一薄弱环节。现介绍如下。
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由病例库、学生操作平台、智能分析平台、老师操作模块四个部分组成。
1.1病案库病案包括模拟病案、典型病案、临床提高病案。模拟病案是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的、与《伤寒论》条文内容相符的病案,目的是通过对这些病案的学习,加深对《伤寒论》条文的理解。典型病案来自于临床实际,其内容基本上与《伤寒论》原文的描述相符合,但由于是临床实际病例,干扰思维的因素相对较多,难度比模拟病案大。临床提高病案也来自于临床实际,但其内容已经超出了《伤寒论》原文的描述,如用麻黄汤治疗水肿的病案;这类病案是用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适用于程度较好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学习。除模拟病案外,病例库的病例均是以从已经出版的论著、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搜集的权威性病例作为基础,在不失原病案精神内涵的情况下进行编写加工而成。为了增加训练的挑战性,还选用部分采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病例。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案,采用不同的病案讲解形式,模拟病案提供标准答案,联系原文进行浅显易懂的解释;典型病案提供原医案中的答案,联系原文进行解释,并着重对疾病诊治的干扰因素及疑难之处加以阐述;临床提高病案则提供原医案中的答案作为参考,并对病案中与《伤寒论》内容相关的理法方药要点加以提示。
1.2学生操作平台利用该平台学生可以获取病例库中的病例,提出理法方药。为了操作方便、使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规范化,病机、治法、方剂、药物等内容以下拉菜单的形式用鼠标点击直接选择。
1.3智能分析平台在该平台,学生完成训练后,可以实时查看系统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学生的答题与标准答案或原病案所提出的理法方药间差异分析的结果;在教师完成对学生的模拟训练点评后,学生可以查看老师对模拟训练情况的点评。这一平台是学生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一种辅助。
1.4老师操作模块老师借此模块完成病案库的建立以及对病案点评等操作。
2013~2014年间,该训练平台在中医学、中西结合本科生和中医临床基础方向研究生《伤寒论》教学中使用,并随机抽查了100名学生,了解学生在仅进行课堂讲解后、在课堂讲解的基础上再使用该平台进行临床模拟训练之后两个时间点对《伤寒论》的兴趣、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与临床联系的程度、对课程学习难度的感觉等四个方面的情况。结果见表1~表4。
表1 100名学生对《伤寒论》的兴趣统计(名)
表2 100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统计(名)
表3 100名学生将教学内容与临床联系的程度统计(名)
表4 100名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难度的感觉统计(名)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使用《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前后学生对《伤寒论》的兴趣、对《伤寒论》原文及经方的理解、将《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与临床实际联系三个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生学习《伤寒论》的难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尤其是以前没有进行过模拟训练的学生)开始进行模拟训练时感觉到有较大的难度,但因为病例教学增加学生感性认识的缘故,随着模拟训练的增多,部分同学反而觉得《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可以使《伤寒论》的学习难度有所降低。
3.1《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的特点 《伤寒论》课程的临床实践教学十分重要,运用《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于《伤寒论》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拉近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伤寒论》临床教学这一环节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尽管该平台的使用不能完全等同于门诊或病房的临床教学,但与门诊或病房的临床教学相比该平台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门诊或病房临床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病种,可能只有一小部分运用《伤寒论》的理法方药,难以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到足够数量的与《伤寒论》课程相关的病例,该训练平台却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接触到较多的符合《伤寒论》教学内容要求的临床病例,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其二,实际临床带教的病例难易程度不可选择,该平台包含模拟病案、典型病案、临床提高病案三类难易程度不同的病例,可以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因材施教。其三,该训练平台虽可以起到考察学生水平的作用,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临床模拟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掌握《伤寒论》的理法方药,因此无论是编写的模拟病案,还是临床实际中搜集的典型病案、临床提高病案,对教学内容都有较强的针对性,便于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衔接。
3.2《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研发体会在研发和使用《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两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其一,满足要求的病案库是关键,必须高度重视病例的收集和整理编写,文献中的中医病案非常丰富,但符合教学要求且适合纳入到病案库的病例并不多,因此平时对病例的搜集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临床工作和中医文献的研读过程中有一个病例就要搜集一个,搜集到一个就整理编写一个,随时补充增加,不必等到所有病例具备才开始使用;病例的搜集、整理、编写工作应该一直坚持下去,使平台病例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扩充、完善。其二,任何一种智能分析的算法均具有其针对性,也有其局限性,一种智能分析只能从一定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训练情况,而病例的理法方药往往比较复杂。因此,一方面,不可过分依赖智能分析,老师的评点、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可因为有了智能分析平台而被削弱,老师与学生一道将学生提出的理法方药和原病案中的理法方药进行对比,使学生全面地体会病案所体现的理法方药,发现学生与病案原作者临床思维的差异,不断使学生的临床思维与病案作者接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另一方面,要注意了解智能分析算法的新发展,不断将更加适合于评价学生训练情况的智能分析算法引进到《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以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模拟训练情况。
参考文献
[1]于景宏,王明杰,邓铁涛,等.关于加强中医院校《伤寒论》教学的建议[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1,14(3):39-40.
[2]郁保生.《伤寒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7):80-81.
(编辑汤敏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4441(2015)02-0111-02
收稿日期:2015-01-28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教改项目(编号:2012JGB157)
作者简介:杨宏宝(1966-),湖南洪江人,中医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伤寒论》理论与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