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勇
摘 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兼顾到学生物理素养的培养,两者虽不矛盾,但难免进入应试模式,顾此失彼。物理来自于生活,要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就要以联系生活的物理现象或者物理实验导入课堂,让学生从这些直观有趣的现象中,提炼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物理模型,并引导学生分析模型,总结规律,并用此规律来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
关键词:物理;有效教学;联系生活;物理模型
构建物理模型就是将我们要研究的物理对象、物理条件、物理过程,通过抽象化、理想化、简化和类比等方法形成物理模型,简称“建模”。常见的考题也是命题者根据常见物理模型,加上具体情境编拟出来的。新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物理现象,有助于学生建模意识和建模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学生积累常见物理模型。本文以《反冲运动》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建模教学的步骤和要点。
一、合理分组,巧设课前作业,让学生发现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
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有利于学生构建物理模型。但由于受到课堂教学中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把涉及的物理模型都列举出来。面对高中课堂教学内容的繁多,教师就容易忽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提炼和描述。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提前布置任务,让每个小组搜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课堂上进行汇报分享。如,笔者在设计《反冲运动》的教学环节时,为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反冲现象有所认识,就布置了一项课堂前置作业。前置作业简单有趣,并分组实施,不至于耽误学生过多时间,利于这类作业的常态化开展。
【课前前置作业】
1.题目:“抛开(下)包袱,让我们前进”之反冲现象搜集。
2.分组:将全班分为八个小组,而且要求后四个小组着重搜集这类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提示: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向某一方向抛出(推出、喷出、弹出或射出)其中的一部分时,剩余部分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本节课的亮点就在于课前任务的布置。当学生兴致勃勃搜集这些现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对物理模型的构建。
二、课堂展示,引导学生描述现象,运用归类的方法建立物理模型
课堂教学,若长期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告知的公式和定理,不利于真正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利于对提炼物理模型进行指导。让学生课上展示分享其小组作业成果,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习惯,也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在面对某些新问题新现象时,如果发现新问题中的原型1与我们已熟悉的原型2有许多共性,那我们可以用归类、等效的方法来推测:原型1与原型2的物理模型也应该相似或相近,从而建立起原型1的物理模型。
如,在《反冲运动》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前面四个小组展示了他们搜集到的物理现象,接着让学生思考这类现象的共性特征。
【学生展示1】
第1组:反冲气球展示。松开手之后,气球向后喷气而前进。
第2组:反冲小车展示。手指堵住管子的尾端,松开手指后,小车前进。
第3组:人站在轮滑上,超人的前方扔篮球,人会后退。
第4组:将易拉罐汽水绑在小车上,汽水盖拉开一个小口,用手指堵住小口,用力摇,后放在地上,松开手指,汽水喷出,小车
前进。
学生能总结出这些现象的两个特征:(1)两个物体原来为一个整体,且静止;(2)接着瞬间分离,且反向运动。因为学生刚学完动量守恒定律,对静止物体瞬间爆炸分离的模型记忆深刻,所以很容易想到:反冲运动的模型与动量守恒定律中的爆炸分离模型有很大的相似性。
三、作图分析现象,忽略次要因素,构建条件模型
无论是学生展示的现象,还是教师演示的实验,一旦学生感兴趣,就容易被吸引。但学生也容易只停留在现象上,或是被现象中次要的因素所干扰,很难把现象简化成我们要研究的物理模型。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要引导学生,忽略案例中的次要因素,画出分析示意图,强调与研究内容紧密相关的因素,构建出如光滑、轻质、质点、无重力等条件模型,以便于控制次要因素影响,集中分析核心问题。
如,在《反冲运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展示了后面四个小组搜集到的现象。
【学生展示2】
第5组:喷气式飞机与喷水潜艇简介。
第6组:喷水式飞行器介绍。
第7组:火箭介绍,主要介绍火箭原理以及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
第8组:水火箭介绍(原理、制作、现场发射)。
对于这些精彩有趣的现象,学生很感兴趣,但也有学生认为:一些反冲现象不满足动量守恒定律,因为这些现象不能忽略重力、摩擦力、空气阻力等因素,不能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
此时,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强调,反冲运动发生瞬间的两大特点:(1)发生时间极短;(2)内力远大于外力。因为满足这两个条件,重力、摩擦力等次要因素在此都可以忽略。所以在反冲运动发生瞬间,是可以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的。至于分离以后,就要用其他物理知识进行处理。如,粗糙的水平面上,两个物体爆炸分离,严格地讲,因为受到摩擦力影响,动量不守恒。但根据以上分析,忽略次要因素,建立条件模型后,在爆炸分离瞬间,是可以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的。至于分离之后,各自以分离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就应该用匀变速直线运动或者是功能关系的知识来处理了。再如,火箭发射,可以认为火箭瞬间喷射出所有燃气,满足动量守恒。燃气喷射完后,火箭接着竖直上抛,那就要用竖直上抛的知识来处理。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构建起这样一个条件模型——在反冲运动中,物体分离瞬间,动量是守恒的。
四、设置典型例题,让学生计算应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通过现象的观察、分析、描述,进而提炼建模,总结规律,学生对这一概念有了充分的了解,会运用规律来进行预测和计算才是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典型例题,为我们常见的物理模型戴上生活的帽子,让学生分析计算,是很有必要的。
在《反冲运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例题。通过练习,训练了学生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反冲运动问题的能力。
练习1:水平方向射击的大炮,大炮装上炮弹后总质量M=500 kg,其中炮弹质量m=10 kg,炮弹射击的速度是V0=98 m/s,射击后炮身后退的速度是多大?
练习2:一个连同装备总质量为M=100 kg的宇航员在距离飞船x=45 m处相对飞船处于静止状态。他带有一个装有m0=0.5 kg氧气的贮气筒,贮气筒上有一个可以使氧气以v=50 m/s的速度喷出的喷嘴,宇航员必须向着飞船相反方向放出氧气,才能回到飞船。同时,还要保留一部分氧气供途中呼吸用,宇航员的耗氧率为Q=2.5×10-4 kg/s。不考虑喷出的氧气对设备及宇航员总质量的影响,如果在开始返回时瞬时喷出0.1 kg氧气,宇航员能否安全返回飞船?
利用生活中的物理模型来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建模的意识和习惯,有助于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根本,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上的物理建模,教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现象、探究本质、预测未知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祝广富.“高中物理的生活化教学”[J].理科考试研究,2014(08).
[2]曲志新.“谈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9(08).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