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策略

2015-08-07 02:10:53冯卫梅
亚太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文/冯卫梅

摘 要: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能力,明确职业目标,实现事业发展。目前,在基于大类培养模式下,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对未来职业生涯缺乏系统明晰的规划,自我认知模糊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探讨了如何加强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策略。

关键词:大类培养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策略

基于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策略

文/冯卫梅

摘要: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能力,明确职业目标,实现事业发展。目前,在基于大类培养模式下,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对未来职业生涯缺乏系统明晰的规划,自我认知模糊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探讨了如何加强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策略。

关键词:大类培养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策略

作者简介:冯卫梅(1970-),女,汉,湖南长沙人,本科学历,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码:A

文章编号:号:2095-9214(2015)08-0243-01

近些年来,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就业焦虑使大学毕业生自以为傲的优越感逐渐消失,“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增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了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形式的现状分析

1.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知情况分析

目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学生普遍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影响并不重要。在高校大学生中,只有23.9%的学生表示了解职业生涯规划,5.2%的学生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42.5%的学生的表示不太了解,27.8%的学生表示不了解,超过95%的学生缺乏对未来学习、工作的清晰规划。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首先,很多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来自于一些讲座和日常阅读,没有从正式的课程中获取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知识。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的来源主要包括:父母、亲属、学长、教师、校友等。低年级学生入校时间较短,由于受自身知识背景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其父母与亲属等向他们传播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方法等带有一定的限制,从而在心理和情绪上对低年级大学生有效进行生涯决策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另外,高校目前,辅导员自身阅历和配备比例都具有一定的限制,导致无法为数量众多、需求各异的低年级学生进行辅导。同时,受研究型大学氛围的影响,72.6%的本科学生准备毕业后继续考研和出国深造,直接就业的学生只有23.7%。并且,在就业意向中,89.4%的学生毕业后,都想选择公务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只有4%的学生想到民营企业和进行农业生产。由此可见,在职业规划方面,低年级学生仍然比较看重稳定、高薪的职业,并没有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选择主修专业,会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比较有充分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所选专业与自己意向职业匹配的相关度达到了77%。

2.现行就业指导形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生都希望能接受较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希望能通过学习、实践等形式探索工作世界,对就业指导形式具有较强认同感的有:“体验式指导、企业人力资源专家的培训与指导、职业规划师提供的个体咨询服务与指导”等形式。但是目前很多学校现有的规划咨询服务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也缺乏一定规模、一支专业、稳定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导致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式选择中,63.1%的大学生选择了具有针对性的面对面咨询辅导,并且他们希望通过同学互助、网络咨询和电话咨询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另外,参与度较高的团体辅导也是他们说希望的就业指导形式。另外,在就业指导中,学生期望获得技能主要包括: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领导能力、自信与表达能力。同时由于低年级对于形象指导、职业礼仪、面试技巧等能力的期望不大。

二、基于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策略

1.开展通识教育,充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

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通识课程,作为前置必修环节,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启蒙为先导的通识教育,让学生在进校之初就能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一般的方法、理论和技巧。通识教育课可以为他们提供关于就业和职业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建立生涯规划的目标,对学习思考生涯发展的方式具有直接的影响。并且从通识教育中,也能对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为了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高校要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相对稳定的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通过政行企校的多元参与,解决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难题,帮助大学生清除就业中存在的疑惑,规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负方向发展。

2.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程度,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形式

帮助低年级学生发现自身特质,通过MBTI等性格测评软件,指导其自身进行全方位探索,提升学生在性格、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自我认知程度,了解自身的行为特征与职业兴趣,同时,借助量表、计算机辅助系统等了解不同职业对技能的要求,发现自身的能力倾向,为未来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明确大学生存在的差距。并且,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在就业发展中所看重的标准和原则,通过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澄清价值观排序。另外,高校高发挥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合力,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和目标,整合资源,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使大学生受益。

3.建立有效渠道,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为了进一步探索工作世界,合理规划,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与校友会可以对不同行业的校友,组织学生进行任务访谈,形成就业访谈记录,通过信息平台,整理归纳出不同工作岗位的描述,进行共享,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机会。同时,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环境等新媒体手段,将不同的实习信息向不同需求的群体进行推送,收集整理校友说提供的各种实习信息和需求,建立有效渠道,积极拓展校内外资源,做好社会实习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另外,高校要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和作法,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前职业规划实践,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年级的学习任务,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动态性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就业指导咨询支持系统。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曹瑞明,邵妍.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启示.现代教育管理2011(5)

吴高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理论学习,2013,(7):54-56.

猜你喜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浅议
以就业为导向的全程式大学生职业生涯模式探究与实践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理念体系建构
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3期)2017-01-12 20:19:47
探索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设计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8:24:46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效果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22:42:58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创新与探讨
关于从“鼓励大学生创业”到“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的几点思考
项目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18期)2016-08-10 18: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