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理念体系建构

2017-01-17 17:24贾东风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高等教育

贾东风

[摘 要]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开展需先将职业生涯规划知性定义中所蕴含的价值、信念与理想追求予以揭示和讲授,亦即先行开展科学、全面、深入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教育。本文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体系的“纲领”设定为:以激发主体性的“精神理念”为内核,以主体性培养的“知识理念”为中介,以主体性实现的“行为理念”为目标,它们共同构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体系的“主干”。本文围绕此理念“纲领”亦即“主干”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以期能为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科学、全面的理念支撑。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生涯主体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40-03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通过全面、全程、系统的理论实践教育,培养受教育者自我探索、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在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政治领域内拓展或开辟自己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或创造空间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目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囿于传统的保守教育理念,忽略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正确导入,影响了教学效果。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正确导入,必须先行建构出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体系。笔者通过多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建构进行了深入研究,现从精神、知识、行为三个层面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体系建构如下。

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精神理念

“精神”,最为通俗,也最为深邃。在精神学领域,认为精神是人类创造力的根源,人类精神世界的形成可分为三个层次:作为最初的,具有先验性的是“心理”;其次是在后天经验世界里潜移默化“铸造”出来的“伦理”,这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其三,是在心理、伦理基础上,经过知识、理性的“洗礼”,升华而成的“哲理”。本文所要探讨的职业生涯规划“精神理念”便是以此为指导,由“人生理想”“价值理念”“生涯哲学理念”组成的层进逻辑建构。

(一)人生理想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基于理想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理想是职业生涯规划主体“灵魂”中的最初萌动与“张力”的源泉。反思周围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职业人士,正是他们的意识与活动,在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许许多多的职业人士中,能守住已有的成就并再次走向辉煌的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多是不能坚持自己最初的理想,或是正确的理想最终并未能在他们的心中扎根所造成的。因此,在精神领域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要培育的是大学生不息的理想,使他们具有坚定的追求信念、积极的追求心态、顽强的追求意志并形成鲜明的自我个性,用富有的“灵魂”来增强他们的“心理弹性”,使他们达到自我实现的“心理自由”。

基于此,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想教育,应从生命学角度、人类学角度、文明发展史角度进行阐述,培养他们崇高的情怀,催生他们的职业理想,并有意铸炼他们的自我管理品质、心理品质、合作品质等职业品质,以推动职业理想的目标化。坚定的理想、卓越的品质相结合就可以消除个人生涯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依赖、懒惰、自卑、急于求成等行为障碍。课程的表现形式为:生涯心理学。课程内容可涵盖:宇宙生命学、文明发展史、个人理想与价值等。

(二)价值理念

在人的一生中,会面临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每一个选择做出的背后,便是一个个价值判断,人生的成绩与收获也正是这无数个被选择之价值的累积。简单地说,价值判断就是指“善与恶,好与坏”的判断。我国当前正处在市场经济的调整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人无视“善恶之标准”,做出“一时利己而不利他人”的行为。其最突出的例证就是,那些靠“原罪”起家的,曾经风光一时的人,可在转眼间便锒铛入狱,他们的失败源于道德沦丧和正确价值理念的缺失。所以,对大学生进行价值理念教育,是保障他们精神向“善”、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保障他们的职业生涯光洁耀人的关键 。

基于此,价值理念的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自觉按照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不断提升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和品质、明辨是非之智慧为目的。课程的表现形式是:生涯伦理学。课程内容可涵盖:社会发展与道德演变的统一性、职业生涯道德规范与价值判断、个人的道德理想与德行修养、社会伦理文化等。

(三)生涯哲学理念

任何一件事或物都至少对应着一个相应的哲学思考。职业生涯规划是以探索、践行为主要特征的行为过程,而探讨此过程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抽象出形而上的理论,就是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哲学追问。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理想带来了追求的冲动,使生涯主体有了自我实现的激情。而价值伦理,界定了行为的“善与恶,好与坏”,使生涯主体心中有了道德与价值指南,与理想一起外化为正确的行动方向。但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止步于此,它更注重的是人的灵魂与境界的养成与修炼。一个人在正确的生涯前行中,不断地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所建构起的“快乐”精神家园与“美”的持久统一才是其最大的收获,也是他人难以感受到的精神财富。最终的体现便是“理想”与“价值伦理束缚”的冲突消解,并统一升华,这才是最真的“美”。

基于此,生涯哲理的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认知人生、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与辩证思维的能力,使学生有智慧把远大的理想、正确的审美观、求索的勇气、独立的人格以及不竭的动力统一于自身。课程的表现形式是:生涯哲学。主要内容包括:人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人的本质及其本质力量、生涯主体的意识、精神以及行为模式、职业生涯思维方法及规律等。

综上所述,可将职业生涯规划精神理念的三个方面的逻辑关系简述为:人生理想是价值理念与生涯哲理的“胚胎与发生地”;价值理念是生涯主体因理想追求而“践行”自我实现的“内在尺度”;生涯哲理是对理想追求、价值理念的整合与升华,它从生涯主体的对人性的认知、对自我的超越与完善,对社会的价值与贡献的高度,阐述了生涯主体如何创造“美”的理念,它实质地蕴含了理想追求与价值伦理的精髓,使两者在理念层面上实现有机地统一。

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知识理念

精神理念是持久动力的“源泉”,是理性实现的“根基”,而理性实现又离不开知识的“有效”支撑,正如“知识就是力量”所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保证所选择知识的可靠性、有效性,其次应确认所选知识之间的匹配性,以保证整个知识体系的科学性。上文中提到的“精神理念”的相关知识外,以及在下文将要论述的“行为理念”,都理当属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包涵的知识。本文将它们与本部分内容分开论述,一方面出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体系(三大板块:精神理念、知识理念、行为理念)建构的需要,一方面因为本部分内容所介绍的相关知识更为具体,更具实操性。

(一)社会知识

人的整个职业生涯,时刻身处于包罗万象的社会体系中,但人类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有其自身的规律,对这些规律的研究探索,就形成了丰富的知识体系。而对于生涯主体,首先需要把握那些最为基本,也是最为关键的社会知识,来武装自己的精神理念,支撑自己的理性实现。本文认为,生涯主体需要把握的社会知识应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社会环境学以及法学等知识。掌握这些知识的本质和精髓,将会打开生涯主体的思维与视野之窗,提升他们的判断力,思考力。

(二)人才学知识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把自己塑造成有用人才的过程。所以生涯主体需要了解人才的本质,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对内应明晰自我,正确地自我建塑;对外明辨他人,知人善交,知人善助,知人善用。

在我国,对于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方面的经验总结古已有之,传承流长。但是,我国的自古以来的儒家文化土壤对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形成了一定的束缚,致使中国近代以来的创新型人才较少。随着国际化的深入,西方个性自由、自我实现的人才理念也在影响着我国的传统人才理念。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也已有学者把人才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与探讨。

按照当前学术界的理解,可将人才学解释为:它是关于人才的发现、开发、培养、管理、发展、使用的学科。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通常运用哲学、系统论、控制论、政治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脑生理学、科学史、潜科学的观点与方法来探讨人才的基本理论、人才的分类、人才成长过程的规律性、人才制度和人才战略等问题,也探讨人才才能的结构、才能的因果制约性、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实践活动对才能的影响、才能的个性差异和才能的测量等问题。对人才学知识的掌握,可以使学生把握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和途径,树立以能够不断创新为人才主要标志的评价观和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知识

在具体的实施层面,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包括自我剖析、环境分析、目标设定及实施策略、反馈与修改四个步骤。同许多实践一样,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四个实践步骤中,也有很多学界公认的具有指导性的理论和方法。在这方面,我国教育学者多从西方国家学者的成果中加以借鉴和引进。如:职业选择理论有帕森斯(Parsons)的“特质因素论”、霍兰(Holland)的“人格类型论”等;生涯发展理论有舒帕(Super)的“生涯发展论”、施恩(Schein)的“九阶段发展论”等。各种生涯辅导理论具有时空特性,与所处的社会、经济情况密切相关,所以我国教育学者在援引和应用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及教育情况择优而用。

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在积极吸收国外成熟理论的同时也在致力于研究适合我国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对这些知识理论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对生涯主体正确把握自我、科学规划未来、践行自我实现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理念教育以使生涯个体通过社会知识、人才学知识、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如何把握自我,如何应对和适应社会环境,如何培养和发挥自身潜能,如何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与理论知识为自己定制科学规划为目的。其中,以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知识为核心,以社会知识、人才学知识分别围绕社会各个方面和生涯主体的各个方面来为生涯主体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与思路维度,从而形成了在精神理念驱动下的生涯主体所必需的相对完整且具有实操性的生涯发展知识体系。

三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行为理念

任何主体的活动,围绕着其活动的目的,会形成其自身的行为特点和规律,这些带有自身特点和规律的行为即是活动主体内在基本理念的具体外化,也是将其内在理念落到实处的行为关键。从行为科学研究的分类来划分,职业生涯规划主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行为特点和一般规律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行为。基于此情况,本文对职业生涯规划主体的建构主义学习行为进行简单地论述,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建构主义的学习行为是—个“意图→行动→反思”的活动,是“由外向内→由内向外→内外互动”的递进补充与渐次完善的过程。它由“常规性”的学习行为,经过“认知”的中介,再到“创造性”学习行为的进展,是由简单性学习向复杂性学习转变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行为过程,正是生涯主体经历“意图→行动→反思”的行为过程,也是“由外向内→由内向外→内外互动”的自我完善过程。基于此,我国大学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除前面已阐述的“精神理念”“知识理念”中所列出的知识外,还应开展充分体现生涯主体的主体性和意义建构行为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

理念即对事物的本质反映和原型,要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体系,就必须将其知性定义中所蕴含的价值、信念与理想追求予以揭示。其核心是将教育哲学中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观有机融合,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受教育者的不断超越提供精神与知识的“食粮”,使他们不断开拓自我、不断发展。其目标是使成批的受教育者能够建立开拓创新的思维并将之转变为自我实现的行为。

因此,前面分述的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精神理念”“知识理念”和“行为理念”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体系。其中:“精神理念”揭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价值,是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然的解读”;“知识理念”提供了职业生涯规划所需的各种知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然的领悟”;“行为理念”又与“精神理念”和“知识理念”有机结合,为生涯主体的理想实现提供了“应然的追求”。他们之间的关系可参见下图:

从上图可知,以主体性激发的“精神理念”为内核,以主体性培养的“知识理念”为支撑,以主体性实现的“行为理念”为指导,构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体系的主干。依此理念架构不断建构、完善教育理念或可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杨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D].上海:复旦大学,2009.

[2]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3]项迎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4]邬守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实践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高等教育
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研究
探索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设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效果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创新与探讨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