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淑文
摘要:习作教学的开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良好的习作教学,既能促进学生想象力、观察力的培养,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优秀语言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探讨其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方位培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习作能力的加强十分必要。然而习作能力的加强,并非是让学生生搬硬套或者通过大量的无意义的习作就可以做到,因为这样不仅会使学生逐渐厌烦习作,而且会使学生丧失习作的积极性和想象力。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做出相对分析,希望能为广大小学语文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帮助。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填鸭式”教学,不注重真情实感与生活联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第一学段从写话入手,第二、三学段开始上习作课。习作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小学语文能力的整体水平。习作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然而一些教师为了面向考试、一味提高学生的成绩,往往忽略了学生观察力和真情实感的培养。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有教师会给学生讲一些自己觉得好或是喜欢的句子,并严格要求学生必须背诵下来。然而教师喜欢的并非全都是学生喜欢和适用的,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将会逐渐磨灭,甚至有的学生会觉得,习作就是抄书,就是将教师让背诵的东西七拼八凑。然而这些恰恰违背了习作课开展的初衷。
(二)习作要求“量”高于“质”
在周末或假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往往会布置大量的作文,在收齐后教师也并非将其全部认真批阅。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动贪玩是他们的天性,并且思维和想象力在一段时间内也并非是极度发散的。大量的文章习作要求不仅浪费了学生学习和娱乐的时间,给学生造成大量的负担,同时因为教师的“不批改”,也会使学生逐渐兴起“偷奸取巧”心理,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大量作文要求,在开始两三篇作文习作中或许花了点心思,然而在后期的习作中往往为了凑字数而出现抄歌词、重复写一个句子等情况,长久以往,又怎能提高习作能力?
(三)与学生缺乏情感交流,忽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不可否认,学生对教师都有一种或多或少的惧怕心理,这是因为师生间的交流过少。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还相对较弱,这就需要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开展
高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以小学课文《王二小》为例,如果教师只是生硬地讲述,仅仅告知学生王二小是誰、他干了些什么事,这样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无从谈起学到了什么。而如果教师在教学的前期,先教学生唱《二小放牛郎》这首儿歌,或者以故事的形式讲给他们听,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其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转变教师习作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其一贯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述、学生学习。这样无形中就会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性学习。以大诗人李白《古朗月行》一诗为例,如果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背会、默写,这样并不能使学生体味诗的意境,也不能对其今后的习作能力有大的帮助。“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先让每一个学生踊跃发言,在他们的脑海里,月亮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观察,能够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月牙”“镰刀”“明镜”“玉盘”……以后的习作中他们会呈现不同的观察角度,大大促进了学生对生活中美的观察与发现。
(三)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倡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观察世界,发现平凡事物中的“美”。应试的写作是枯燥的、无益的。在语文习作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观察空间和创作空间。例如,以“二十年后的我”为题,虽然是命题作文,但是却能给小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他们可以用不同的行文方式来阐述自己对二十年后的期望和畅想。这样的作文既可以是学生练习各种句式词语的运用,又可以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值得提倡。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篇优美的文章必须要求小学生有大量的文字积累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与爱好,引领他们观察生活点滴,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