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
摘要:1969年,当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络“ARPANET”诞生的时候,它还只是一个连接几台计算机的小型网络。可只在短短的四十余年时间中,它就发展成了全球最大的网络——互联网。今天,连接在互联网的计算机设备总数已经达到了数十亿台。而随着信息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为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增添新的活力,也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本文从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结合自己三十余年的一线教育工作经验,亲历互联网在中国教育的从无到有,结合国家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精神,着重分析了互联网在现代语文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并为信息时代语文教育模式的改革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时代;初中语文;教育模式改革
在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语文学科是其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它既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又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人文学科。然而,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开始不断遭受到了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改革传统的教学环节,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进而提高整体性的教学水平。已经成为现在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结合自己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和对信息时代互联网特点的了解,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一、以教材为主体,强调网络辅助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互联网在中国还未兴起,人们通常是以纸质出版物和教材课本的形式来获取知识。在教育的方式上,也大多是以老师课堂教授为主,学生只需要掌握课本上的知识以及了解为数不多的课外拓展读物即可。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这一切开始发生变化。现代语文的教学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于课本内容的讲述,因为和互联网信息的相比,课本的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要积极的纳入新鲜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但新知识的纳入也需要有一定的限度,因为互联网信息的爆炸性,时效性,也注定了其大部分内容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因此,新旧知识的结合以及筛选,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那么如何才能将新旧知识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呢? 首先,教育工作者们需要牢牢抓住教材大纲的内容,以教材内容为基本框架,让学生们牢牢掌握好基础知识。同时,教育工作者们又需要围绕教材上的经典之作,有根据地向外扩展。譬如利用互联网引导学生去了解每一篇文章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形成原因等等。这样既能大大减轻老师们的压力,在互联网信息的筛选中做到有的放矢,不脱离主干,又能够尽最大的程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二、以网络为依托,强调知识分享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并不十分均衡,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不过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教育差距和不可跨越的教育鸿沟大大缩小,这正是得益于互联网信息共享的特点。在大学这一级别的教育上,教育共享已经成为了现实,并且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比如国内的MOOC网,网易公开课,以及国外的Coursera。在这些网站上,许多名校的优秀课程都被录制成视频公开课的形式,在网上供学生和老师们参考,这也直接证明了网络公开课视频共享的模式是完全可行的。因此,我们初中语文教育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模式,作为拥有优秀教育资源的学校,应该积极地共享优秀的学习资源和网络公开课,而那些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则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工具,吸收,总结名校中优秀课程的经验和智慧。通过互联网这一工具,共享優秀教学资源,跨越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不同地区的学生和老师们都能够拥有优秀的教学资源,促进国家教育的整体进步。
三、转化课堂角色,强调平等参与
韩愈在《师说》中曾提道: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互联网未普及之前,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无论广度还是深度,几乎不可能超过老师。在以前,老师在学生们的眼中,是智慧的化身,真理的掌握者。而这一场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也开始变得有所不同。信息时代,互联网给每个人都提供平等接受信息的机会,遇到未知的事物,只需要一个搜索引擎,数以万计的相关知识便会呈现在你的面前。因此,在很多时候,学生通过互联网,甚至能够掌握很多老师不了解的知识。因此,这就要求老师要和学生们一起,成为信息时代学习的参与者,互相进步,互通有无。当然,这也不代表教师的角色变得不重要,恰恰相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以一个平等的身份和角色,鼓励学生主动去查询自己想要了解的相关知识,并教授他们如何利用互联网搜索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同时过滤掉无用的信息。这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四、以网络为工具,塑造人文精神
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它更是一门塑造人文精神的学科。初中学生大多数年龄在十几岁,这正是其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拥有良好的自然科学基本素养,更应该具有人文精神,而语文学科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的作用。在我国现行的语文教材上,有许多优秀的篇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三观的形成。使学生知善恶,懂荣辱,明事理。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学生们仅能通过老师的讲述和教材的内容来进行体会和理解,而现在,借助互联网,教育工作者们可以通过多种立体化的方式,譬如视频,声音等等展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而并非仅仅局限于文本和文字。除此之外,老师们也可以给学生们观看优秀的电视节目,比如《朗读者》,《开讲啦》等等,通过感受那些优秀的人物的人格魅力,来帮助塑造学生三观的形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才。
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初中语文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粉笔+黑板”到“电脑+白版”的变革。互联网在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可能和难以想象的发挥空间。对于这样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仔细研究它的特点,扬长避短,实现互联网和语文学科教学的完美整合!
参考文献:
[1]《论语文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张和新 2009-05-01 G633
[2]《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应对策略》 蔡晓玲 2011-03-01 G633.3
[3]《基于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高旭 2014-03-10 G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