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德吉
【摘要】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努力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61-02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如語文课文《生命生命》一课,通过学习,现就本课在“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方面的作用,谈点个人粗浅的、不成熟的想法。
《生命生命》由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所写。课文通过三个典型事例,以朴实简洁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形象与理性有机结合的手法,揭示了生命虽然短暂,但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体现了作者“珍爱生命,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一深邃的人生哲理。小学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是行程个性心理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升华思想、积淀道德,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为良好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就《生命生命》这一课而言,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并发掘其育人功能,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结合作者经历,发掘育人功能
本文作者杏林子自十二岁起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小学毕业后因病辍学,但数十年来坚持自修;虽然肢体残疾,但却以惊人的毅力,笔耕不辍写出了四十多部脍炙人口、思想深邃、含义深刻的散文、小说、传记和剧本,以致成为台湾文坛上知名的作家。
从杏林子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在命运面前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
在教学中,我们应抓住这一典型事例实施教学,这部分内容既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语文知识,又能展现作者人生经历中那种独特的个性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学习,学生很容易受到熏陶和感染,一个肢体残疾却有着钢铁般意志的人物形象便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个生活中的强者形象便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记忆里,进而促使学生积极的暗示自己,不断地发奋努力,拼搏进取磨砺自己坚强的意志,勇做生活中的强者,从而达到对学生实施教育的目的。
二、结合内容,实施育人功能
正是由于作者本人立足于自身的经历,所以本课采用设问的形式开头:“生命是什么?”。课文中作者抓取了形同自己命运的“飞蛾求生”与“砖缝里生长的瓜秧”这个在生命浩瀚的海洋中让人们不屑一顾的弱小个体顽强瞬间。在作者看来他是那么的强大、那么的坚毅……。与作者自身的命运相比,又有什么两样呢?在“听到自己心跳”的刹那,“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将作者描写的弱小的生命所展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内化为学生的个性品质,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实现课标要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目的。
三、整体把握,拓展育人功能
从作者通过对“飞蛾求生”、“砖缝里生长的瓜秧”的描写,扩展到“听到自己心跳”,从表面上看是三个典型事例的有机结合;但我认为,其实质是同一命运中的“三个阶段”,即可以概括为“求生阶段——顽强生长阶段——展现生命光彩阶段”这三个过程,这是作者生命旅程的真实写照。暗喻作者本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对生命的渴望、追求和奉献。
当她被命运扼住了咽喉的时候,她拼力抗争、与命运决斗,以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迎接命运的挑战,“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
总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不仅如此,语文教学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乔晓莉.浅谈语文教学中激励性评价的作用[J].教书育人.2013.07
[2]张文全.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