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见斌
【摘要】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高职院校,应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文章从教学现状、策略依据、策略内含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教学策略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47-01
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实际教学效果和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相比,并不相称。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每个负责的教学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状反思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通识课程,是高职新生无论何专业都必须开设的课程,但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的老师,对这门课的认识都不一样,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有的还存在一些误区:
1.重视书本知识、理论知识,没有认识到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能力比资格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教学中,没有足够重视实践操作,教学手段单一。
2.不顾高职生源现状,不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教学中满足于传统教学模式,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迁移能力,出现难教、难学的现象。
3.教学中看不到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局限于班级授课制、大班教学、统一教学,对层次参差不齐学生要求整齐划一,教学内容缺少层次和弹性。
4.误认为计算机应用,就是办公软件的应用,以office教学取代这门课的教学,忽视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通识课程,应知应会的内容。
以上现象,影响了高职计算机课的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能力迁移以及对其他知识的学习。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反映。因此,有必要研究高职计算机教学策略的确定依据。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策略确定依据
教学策略研究的先驱——美国学者埃金认为,教学策略就是“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可见,教学策略不是普适性的,它首先是由教学任务的特殊性决定的。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特殊性,高职学生的特殊性,是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的前提。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鲜明的职业属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职业教育不是单纯的通才教育、素质教育。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它以具备某一职业或岗位工作需要的操作技术能力为目标,培养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高职计算机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推广、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中高级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习后继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因此,在高职计算机课教学中,必须强调实践的原则。
职业学生的特殊性。近年来高等教育依然处在发展之中,而高中毕业生人数却在逐年减少。作为第四批被录取的高职学生入学分数在逐年下降。面向中职和职高的单招考试,入学门槛也在降低。这就使得大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高职教育,加大了职业教育的难度,也决定了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不能实行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策略。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策略的内含
高职院校計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策略,必须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有:
1.激发兴趣策略。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职校学生素质普遍偏低,学习动力不足。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兴趣驱动”的策略,使学生愿学、乐学。
2.精讲多练策略。精讲,就是讲透基本概念。概念不理解,就不能深入学习。如文件名概念,首先理解它是一个信息的集合,而信息是各种各样的,相应的信息写在一张纸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文件,为了便于管理需要取一个名字,这样放在文件柜里面就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查阅。还有,不同的扩展名有不同的功能、用途,通过扩展名可以知道该文件由什么应用软件打开。掌握基本概念是学生入门的关键,也是教学成败的前提,教学中的基本概念一定要让学生弄通,如教材中的硬件、软件、文件、文件夹、页面设置、IP地址、病毒等。教学形式可多种多样,可采用讲述、类比、案例、多媒体演示等方法。
3.强化操作策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合理分配课时,处理好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这样不能保证学生上机实践的课堂效率;又不能只讲解不上机,这样忘记了教学的目的。据个人教学经验,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时间比例应是1:2。教师上理论课一来可以为学生理清一些逻辑,讲述一些概念、原理;二来可以总结学生在上机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错误。
强化操作,还需要从简到繁循序渐进。计算机操作很多都是由基本操作组合而成的,越是复杂的操作其操作方法越多,有些学生记不住这些操作就是因为其基本操作不熟练,从而觉得电脑难学。教学时注意基本操作要从简到繁逐项过关,多设置相应练习或模拟操作课件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摸索技巧,最后达到能自如地操作为止。
4.情境启发策略。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比如,在导入环节,教师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的活动情景,能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更有效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一条超时空的隧道,把网上和光盘里面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广阔天地,提供了学习环境,增强了对学生思维兴奋点的刺激。教学时,教师应成为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
5.任务驱动策略。职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尤其是操作课上学生可以支配的时间相对比较自由,很容易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各自为政,甚至玩游戏。因此,任务驱动,尤显重要。所谓“任务”,就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要求去完成某项工作。教师备课时,要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任务。例如,学习WINDOWS的文件基本操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建立文件夹、查找自己的文件或其他同学的文件,复制、移动文件到自己建立的文件夹等;学习WORD字处理软件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样本并布置具体录入和编辑、排版任务。任务驱动策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6.分层教学策略。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其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是不平衡的。一些地区的计算机普及率较高,学生有使用计算机和上网的经历,对于一些常见的软件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之前,可能他们已经非常熟悉了。有些学生却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基本上需要从零起步。因此,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不能局限于班级授课制、大班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中下等学生因学不懂而“消化不良”,才能避免优生因“炒剩饭”而“吃不饱”。
教学有形,但无定式,贵在得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只有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出发,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才能切实提高计算机课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晴.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