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2015-07-25 18:21刘淑兰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社会生活

摘 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哲学革命、人之界定、实践之界定的探讨,分析了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本质的内涵以及意义,以期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物质实践;社会生活;马克思哲学

一、马克思哲学实现了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根本转换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就必须从马克思的思想逻辑中去探求其蕴含的深层意义。首先要理解马克思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不同在于马克思哲学实现了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根本转换。理论哲学始于希腊,早期的希腊人认为“始基”是万物之同一,后来巴门尼德将实实在在的感性世界剔除出去,认为思想性、理智性的“存在”才是永恒的“真理”,这就奠定了整个理论哲学的基础。其后柏拉图在巴门尼德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在完全意义上彻底超越感性世界,提出著名的纯粹超验意义上的“理念世界”,理论哲学由此得以确立。此时的“存在”、“理念”都还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后来笛卡尔以其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开创了理论哲学的“主体性”转向,康德在笛卡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两个根本不同的“存在”:一个是逻辑意义上的思想性、观念性存在,一个是感性的、具体的、实在的存在。黑格尔则跨越思想存在和实在存在的鸿沟,将一切存在都统一进“绝对理念”这个有机的概念系统中。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分析,批判理论哲学从范畴、精神出发来把握世界的“颠倒”性,使哲学的基点从范畴、思想转到现实,强调从实存的现实关系出发来说明范畴和思想;紧接着,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以及一切旧唯物主义从“物质”概念出发来把握世界,指出其所研究的物质其实质仍然只是思想客体、纯粹逻辑概念。在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建构起马克思哲学的基点,那就是从人的感性活动,从物质实践出发来把握世界。这样马克思就实现了哲学基点的转换,从理论哲学转向了实践哲学。

二、马克思哲学对人的界定

社会是人与人组成的共同体,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首先要回答什么是人?

“人是谁”这一千古之谜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巨大的引力场,吸引着无数哲学家的探索和反思。在马克思哲学之前,几乎所有的理论哲学家都将人看做一个思想性、观念性的形而上学的存在。比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们都强调理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笛卡尔提出人的本质就是“我思”,康德认为虚幻的“先验自我”就是人之为人的根据,黑格尔甚至将人仅仅看作是绝对理性自我实现的工具。

马克思认为,理解人的本质应该从人的生命活动及其特殊性质中去探究。动物凭借它本能的器官在大自然中维持生存,动物与大自然直接同一,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人本能的器官相比动物非常贫乏,大自然没有给人规定任何确定的生活方式,人就不得不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创造自己的存在方式,维持并不断地发展自己。正是这种物质改造、创造构成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构成人的绝对本质。

三、如何理解从实践出发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

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宗旨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是马克思哲学把握世界的方式,而以往的哲学是以“解释世界”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其根本旨趣在于探求变动不已的现实事物背后所谓的“终极存在”、“终极真实”。受理论哲学影响,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往往将“抽象的物质”看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用“实践”取代了“抽象的物质”,并以此为核心范畴重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那么,什么是实践?如果我们将实践看做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奠基性范畴,那么实践仍是一个概念、一个范畴,是一个在观念上、思想上的虚幻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仍是理论哲学,仍是在用实践范畴的方式来解释世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宣告“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此处特别强调“实际地反对并改变”即是指出这一改变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具体的、现实的、感性的人的活动而改变,是现实层面上的改变而不是思想层面上的“解决”,不是通过概念范畴的运动而实现的思想上、观念上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在于深刻地批判“人的异化”生存状态,关注人的价值、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显然,在马克思的逻辑语境中,实践不是一个范畴,实践是人的感性的活动,是实实在在的人类的现实生活。所谓从实践出发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现实”是一个相对于“思辨”、“观念”的词,意味着不是在概念、范畴的层面,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感性的实存层面。“生活”这个词说明实践不是在人之外、人之上、人之一部分,而是人本身,人的存在本身。人不可能跳出生活之外来把握生活,人也不可能把生活当作现成的对象来把握。生活本身是生成的、历史的,它本身内涵着否定性的辩证法。从实践出发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就是从人自身的存在出发,从主体方面出发,从将人类历史看成为一个永不停息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出发。

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首先,实践创造了人,同时创造了人类社会。从最简单的意义上看,历史就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持续过程。通过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的人的劳动,人类实现了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占有并改造自然使之满足自身的需要,并且通过这种毫不间断的物质变换,使人类能够存在和发展下去。“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为不在于他们有理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产资料。”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必须互换其活动,这就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人总是在一定的共同体中并依靠这种共同体形式来实现对自然的占有。人通过物质实践创造了人的存在方式,同时赋予自然存在以社会性、历史性。所以说,人的生存实践活动自始至终包含并展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就是在物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就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和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次,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是实践的。物质实践首先是人由于生存的需要而以其活动来调整、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因为互换活动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物质实践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物质结果,在实践一开始就已经作为目的存在于生产者观念中,这个目的决定着生产者实践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实践的过程、结果反过来又会决定生产者的内在心理、精神。所以说,物质实践既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同时也包含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这三种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第三,社会发展规律存在并实现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在时空中的展开和生成过程。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实践中的产物,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物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只有在人的交往活动中才能形成社会力量,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实践活动是生成性的、历史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是生成性的,这就意味着社会生活从而历史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是在时间中生生不息、变动不已的展开。

社会生活是人的活动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得以展开的境域。从实践出发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意味着用辩证的、否定的从而是革命的、批判的维度来认识人类社会,没有所谓“终极真实”,一切的社会意识都只是在历史中的暂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革命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根本使命就在于用这样的世界观分析和批判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指导无产阶级进行反对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现实斗争。

作者简介:刘淑兰(1972–),女,西南科技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社会生活
互联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西安晚报》广告视野中的西安社会生活
网络文化发展对社会生活影响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马克思视阈下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现实意蕴
从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看当前文艺作品的创作
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