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源慧
摘 要: 鲁迅以小说名世,他为当代文坛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直接或间接地为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精神养料,对当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国民性”是鲁迅一生中密切关注的问题,他深刻剖析国民弱点,着力批判 “国民劣根性”,寻求改造国民性的途径。站在新世纪审视今天的社会,鲁迅当年提出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命题,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小说;精神丰碑;创作养料;国民性批判
一、鲁迅——当代文坛的精神丰碑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精神被誉为“民族魂”,“鲁迅”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近年来,有关鲁迅的作品在教科书中“隐退”的新闻,屡屡引起媒体的热议,“我们今天究竟还需不需要鲁迅”,作为一个敏感而又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正等待我们去回答。
从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到《仿徨》再到《故事新编》,中国社会经过了十八个岁月的洗礼,鲁迅的思想深度也不断上升。这种上升在他的作品中有着直接体现,例如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剖露更加直白,社会黑暗的揭示更加深刻,性格描写更加细致和鲜明,以及在最后小说结局处理手法上更是渐入高明等等,他的这种文学创作方式对于当代文坛更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文学是鲁迅成为伟人的沃土,这也是很多当代文学家的认同。他的文学作品、创作技巧、战斗精神以及对社会的批判被后人所承袭。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鲁迅是他们的精神母体,他们创作的灵感、底气以及表现出的恶开阔视野不无受益于鲁迅的影响。而当他们论及鲁迅其人时,竟也表现出思想上的一致:鲁迅是他们在文学这条路上的指明灯,他们以鲁迅的传人而自豪。正如苏叔阳在谈话中袒露自己的鲁迅情节时所说:“我承认,在我的作品里,闻得出鲁迅先生的奶水味儿,我以此为荣。并且,自愧与自责,我继承先辈的传统不力与不足。”这是他们心中对鲁迅存在意义的总体阐述,这些后辈作家对于这位敢于振聋发聩的文学战斗家表现出他们内心的感恩,文学的天地是广阔的,但他们对于鲁迅的情结确是惊人一致的。
二、鲁迅作品——当代作家的创作养料
当代文学的许多作家对于鲁迅及其创作精神有一种“母体”情节,因为他们更多地是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鲁迅所遗留的宝贵文学养料。文学创作者们从这位文坛巨匠那里吸收养分,并且内化糅合成文学素养,多方体现在他们的文学创作里。
“先锋派”著名作家余华在中山大学演讲时表示,鲁迅曾是他最讨厌的作家,自己直到36 岁才真正读懂鲁迅,佩服鲁迅。“因为鲁迅及他的小说,应该被所有人所尊敬。于是在30多岁以后我才与鲁迅的小说亲近,我才发现,那个小时候熟悉而不能理解的人物,变得熟悉而伟大。”他的名字跟卡夫卡、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放在一起毫不逊色,他的学问博大精深,他的散文也写得极为漂亮。所以他曾对钱理群说,鲁迅不属于你们现代文学史的,鲁迅他一个人构成他自己的文学史。
鲁迅之于莫言,是一个巨大的存在。莫言谈到鲁迅时说:“他只能用天才来解释。尤其是看了他的手稿之后。在如此短暂的创作生涯里,写了这么多作品,还干了那么多了不起的事情,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他直言自己受到了鲁迅的影响,他的《欢乐》里流散出《白光》的意象,《十三步》的写法能看出《故事新编》的笔触,《酒国》的问世,更是将五四以来中断的流脉衔接上了,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清醒的中国作家对已有的文明和周围世界的态度。
鲁迅不仅对大陆现当代作家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台湾现当代作家也有一定的影响。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就是在鲁迅思想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他曾在年少时读到过一本破旧的《阿Q正传》,但却因此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说:“随着年岁的增长,这本破旧的小说集,终于成了我最亲切、最深刻的教师。”
三、鲁迅精神——“国民性批判”的深刻
鲁迅对于文坛所作的贡献无疑是伟大的,他的小说中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度极其深刻,改革中国社会,则是他毕生探索的重大课题。正如钱理群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所说,鲁迅“ 这一思想的提出,是他从中国现实的真问题出发的,决不是某种外来思潮的移植”。
纵观整个中国当代文学,有关“国民性批判”问题的探讨,鲁迅无疑是开创者。探索国民性的核心是对国民劣根的批判,他的小说以思想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写出了“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近乎残酷的剖露,使人们震惊了“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所遭受的苦难,却不自知的愚昧,目的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将这种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揭露地有力而彻底。他将下层社会的不幸用小说的文字呐喊出来,揭露了一系列被封建礼数牢牢束缚,变得愚昧、无知、木讷的被迫害的形象,剖析了这些病态社会中下层人的国民性弱点。同样,他还将上流社会的堕落表现出彷徨的担忧,揭露了这些封建统治维护者身上存在的劣根性时,着重剖析他们的堕落和腐烂,撕掉他们的伪装和溃灭。
鲁迅在深刻批判的背后,蕴含着一种沉默厚重的责任。在这样的残酷揭露下也反衬出他对理想人性的强烈追求,他强烈渴望人的尊严的觉醒,希望把人从奴隶的恐惧心理中和在等级社会的盲目崇拜的心理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使国人理性地从奴性的卑微中解放出来的目的。
站在新社会的视角审视当今的社会,似乎没有鲁迅小说中“被挤出”的危险,但他在小说中深刻揭示的“国民的劣根性”却仍有部分“驻守”国人身上,阻碍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对于“国民劣根性”的反思也应是我们当下研读鲁迅作品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