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秋
【摘 要】本文从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中所表达的精神出发,从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文艺作品要反映人民的心声三个方面来论述我所领略到的文艺创作的发展方向,同时对文艺创作反映社会生活作出相应的理解。
【关键词】文艺创作;社会生活;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240-0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新时期的文艺创作将以一副崭新的姿态立于文化之林,文艺的全面繁荣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社会的生活,让政府更加了解人民的生活,让人民更加理解政府的决策,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扬,让艺术真正地走向民间,走进人们的身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一、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虽说是指文人读书,但应用在文艺创作之上也颇有意境,因为我们的创作不可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有源头活水不断滋养,这样才能激发创作灵感。文艺创作的内容必须要贴近人们的生活,才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欢迎,毕竟文艺创作是大众的艺术,如果创作的内容太过高屋建瓴恐怕无法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这样的创作对于普通的人民群众而言并没有特别大的价值。
回想中国近三十年真正引起人们关注并进行激烈探讨的文艺作品,如电视剧《渴望》《北京人在纽约》《我爱我家》,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文学创作中的《红高粱》《丰乳肥臀》,音乐创作中的《回家》《好大一棵树》等,这些作品之所以得到广泛的传播并收获好评无数,无一不是因为它们取材于社会生活,立足于社会生活,并且非常好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人们从文艺作品中寻找灵感,并从中创作出更多能够引起共鸣的文艺作品,形成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之后,文艺作品的创作也就走上了一条更加开阔的创作之路。
二、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
文艺作品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打开了一扇窗,这扇窗所能看到的风景应该是美好的、光明的,而不应该是黑暗的、肮脏的,也就是说我们所要进行的文艺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所见的人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的。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真”就是真实的反映,反映的是老百姓真正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这种真是不能够被伪造和矫饰的。因为只有真实才能真正地打动人心,而打动人心的文艺作品才称得上是杰出的作品;“善”就是要弘扬正能量,当我们所宣扬的社会主流思想是善良,那么所有人所接收到的讯息自然就不会是邪恶的,当所有人都会满怀感恩,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尤为美好和动人;“美”是艺术的终极追求,无论是直白的表达还是抽象的比喻,文艺作品都应该是美好的象征,都应该是对美的宣扬和追求。
三、文艺作品要反映人民的心声
在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讲到文艺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时这样说道:“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很多时候,我们的创作者认为人民群众只是文艺创作的接收者,忽略了人民群众的本质意义。其实,在我们创作文艺作品时必须将人民群众看成是创作的参与者,因为没有了他们的参与,文艺作品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其本质原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对百姓饮食生活的全景式解析。因此,当我们看到一道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和食物出现的时候,我们的情感也得到了莫大的满足。这样的文艺作品切切实实的关注到了百姓的心声,了解了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因此创作出的文艺作品自然而然是会获得好评和成功的。
其实,一部好的文艺作品的标准其实很简单,那便是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引发大家的共鸣,并能在更长的时间里接受艺术的考验。如今,我们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文艺创作恰恰就是人们文化生活的前沿阵地。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的文艺创作仍然存在着缺陷和漏洞,但是我相信只要文艺创作者们的注意力聚集在一起,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温暖的正能量,关注最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贴近他们的苦辣酸甜,助力他们的梦想与期望,才能让文艺作品的创作拥有颠扑不破的灵魂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J].现代企业,2014(10).
[2]佚名.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