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在智力障碍儿童行为养成中的运用与思考

2015-07-24 01:15王伟燕
现代特殊教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智障用餐儿歌

王伟燕

(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 浙江杭州 311203)

一、引言

由于智力障碍(以下简称“智障”)儿童在情绪、行为等方面存在一些障碍,这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把对其情绪和行为方面的教育与训练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以便改善其异常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智障儿童的行为养成教育是培智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1],需要特殊教育教师付出较多的爱心和努力。

儿歌具有工整押韵、琅琅上口、浅显易懂的特点,非常适合年幼儿童学习。针对智障儿童认知能力低、记忆容量小、遗忘速度快、语言发展慢等特点,笔者认为在培智学校日常教育生活中,可以充分利用儿歌的优势,从编写、教学、应用等环节来有效促进智障儿童良好行为的养成。本研究结合实例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以期能为相关特殊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示。

二、运用儿歌开展智障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的路径

(一)收集与创编儿歌

参考幼儿学习用书、小学低段的课外阅读资料,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多种现代化途径收集有关良好行为养成的儿歌或民间传统民谣,同时针对智障儿童的行为表现,将学校的一日常规编成通俗、简短的儿歌,力求用最简洁的话语表述每一个规范行为,在此基础上按照一日常规、文明礼仪、环境卫生、安全自护等方面进行分类,汇编成《校园行为养成儿歌集》。所选用或编写的儿歌均密切结合智障儿童的需要,比如《上学歌》内容是:“背好书包进学校,服装整洁领巾飘。见了老师有礼貌,清晨问早午问好。同学之间打招呼,挺胸抬头面带笑。”它便是针对部分智障儿童缺乏上学的基本礼貌,有衣冠不整,忘带书包和红领巾,低头走路不睬人以及高声喊叫等行为问题,通过该儿歌来提醒智障儿童到校上学的基本行为规范。为提高智障儿童对儿歌的兴趣,学校通过音像公司为常用的儿歌录制配乐,比如《上学歌》、《走路歌》、《上课歌》、《就餐歌》等,使其更加动听、利于播放,以促进寓教于乐与教育实效双结合。

(二)把儿歌融入日常生活

从环境布置上强化儿歌在生活中的潜在作用,积极利用墙面文化,突出对智障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引领和指导。比如,将相关儿歌及智障儿童示范配图贴在进出教学楼最显眼的墙面,并且在每个走廊、楼道口、厕所粘贴反映行为规范的图案造型,配上温馨提示,如“上下楼,靠右走”,“轻声细语,慢慢走”等,以此通过充分的环境刺激、反复的提醒来让智障儿童对儿歌内容进行内化,养成适宜的行为模式。还可以以儿歌的形式安排作息时间,根据校园一日活动的安排,分别采用《上学歌》、《课间歌》、《集合歌》、《就餐歌》、《放学歌》等,定时播放,以此帮助智障儿童适应一天的学校生活。由于这些儿歌或曲调优美,或轻快活泼,在重复播放下既不会引起智障儿童的抗拒,也带给他们充分的听觉刺激,使他们在无意识记中加深认识,逐渐掌握和巩固他们的日常良好行为。

(三)加强儿歌的教学工作

在被动接受听觉或视觉信息的刺激下,智障儿歌虽然能记住一些有关行为规范的儿歌,但更多是一些残缺的,甚至是凌乱的记忆,而且对每首儿歌所表述的要求、规范并不能全部领会,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结合班级常规工作开展一些有关儿歌的教学工作。

1.儿歌内容的理解

在儿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与智障儿童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针对班级中普遍存在的行为问题或需要强化的生活常规,根据学生特点和班级特色、地域特色等因地制宜开展教育。可以利用晨会或主题班会时间组织智障儿童诵读儿歌,给他们讲解内容,增强他们对儿歌的理解。具体方法可参考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比如采用任务分解和直观教学策略来促进智障儿童理解儿歌内容,或者利用电脑等工具将儿歌内容转化为动态图片或动画,通过形象有趣的画面来激发智障儿童对儿歌的兴趣及加深对儿歌所传达规范的理解。以《集合歌》为例,其内容是“集合活动要守纪,队伍排列‘静齐快’。不说话来不乱挤,不乱走动有秩序。鼓掌热情懂礼仪,人人心中有集体。”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照片展示、教师示范、学生操练等环节,逐步让智障儿童掌握集合时的适宜行为。然后,利用每天课间出操时间进行反复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到排队就餐、外出活动等相关场合,最终使智障儿童能稳定地表现出该行为,使之成为习惯。为增强智障儿童学习儿歌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各项表演活动契机,将儿歌配上动作,或创设生活情景,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搬上舞台。智障儿童在参与表演活动的过程中能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从而保障了学习效果。

2.儿歌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培智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课有利于把智障儿童从课堂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使其融入社会、学会生活,更有利于帮助智障儿童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2]。因为社会实践课程一般在超市、公园、社区等地方开展,会涉及很多需要智障儿童掌握的行为规范,比如遵守交通规则、文明礼仪等。教师可以激发智障儿童调动之前所学相关儿歌的知识储备,根据具体的社会情境来尝试表现出规范的社会行为。比如带领智障儿童过红绿灯前,适时复习《交通安全歌》:“公路上,别乱跑,十字路口瞧一瞧: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走路要走人行道,靠右行走不打闹。交通法规要记牢,生命安全最重要。”在此提示下引导他们表现出适宜的行为。智障儿童在真实生活中体验了上下车、等待红绿灯、走人行道等安全行为规范后,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和所学儿歌的内容进行相互印证,以此加深对交通安全行为规范的认识,养成遵守交通安全的行为。

三、儿歌教学案例分析

本研究以“就餐行为“为例来分析运用儿歌促进智障儿童行为养成的过程。

(一)案例背景

培养智障儿童文明有序的就餐好习惯,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是培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智障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的难点之一。由于生理、个性上存在着障碍以及家庭教育不到位等原因,智障儿童的不当用餐行为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高年级智障儿童缺乏就餐秩序,在进出餐厅、领餐时经常有队伍凌乱且随意大声讲话现象,而中低年级多表现为挑食、厌食、掉饭,就餐坐不住等问题。部分重度智障儿童在使用餐盘和独立进餐上都存在较大困难。

(二)儿歌选择

针对智障儿童就餐常规行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校创编了《就餐歌》、《我会用餐盘》两首儿歌,基本涵盖了智障儿童需要养成的良好就餐行为;同时辅以《锄禾》、《洗手歌》、《排队歌》等儿歌,由教师根据情况选择学习。

(三)儿歌教学过程

1.环境创设

在教学楼一楼通向食堂处墙面,张贴智障儿童一日常规的示范图片及配套儿歌,其中包括图文并茂的《就餐歌》,方便智障儿童每天经过此处时都能清楚看到。在食堂大厅除张贴粮食、蔬果的认知图片外,还在各个廊柱张贴《就餐歌》和《我会用餐盘》的详解,每句儿歌后面都附上本校学生的良好行为示范照片。每天就餐时,学校广播定时播放配乐儿歌《就餐歌》两遍,提醒智障儿童就餐时要做到哪些常规。

2.班级常规学习

班主任教师将《就餐歌》(见图1)张贴于教室墙面,并板书在黑板一角,每天也适时播放该音乐。通过晨谈、班会课、主题实践、生活适应课等时间强化诵读,采用任务分解、直观演示、现场操练等策略分句训练,帮助智障儿童掌握洗手、排队、端餐盘等常规行为。用餐时,中低年级每班两位任课老师、一位生活老师与智障儿童一起用餐,随时指导他们拿勺、吃饭、清理桌面等正确就餐、文明就餐的步骤。高年级班主任教师侧重训练智障儿童排队进出餐厅、等候领餐及文明就餐等常规细节。从教学到实践,从示范到手把手指导,以此一步步扎实掌握。

图1 《就餐歌》内容

3.与学科教学结合

根据《就餐歌》内容精心设计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主题课程和特色活动。以一年级智障儿童学习《就餐歌》为例,分别设计“走进菜园,跟蔬菜宝宝交朋友”、“我会细嚼慢咽“、“我会使用勺子”、“我会用餐盘”、“吃饭不挑食”等系列活动,采用儿歌形式,在每天日常教育教学和每周主题实践活动中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贯穿整个学期,以此促进智障儿童爱惜粮食、不挑食,正确用餐、文明用餐。

4.加强评价和监督

为了充分地发挥儿歌的优势作用,保障实施效果,学校在学期初制定了每月常规训练内容,配以相应内容的儿歌,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比如,把《就餐歌》分解成每月任务、每周任务,根据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来进行鼓励或表扬,以此激发智障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还通过检查就餐纪律、卫生等情况,对有明显违规经提醒不听的智障儿童,采取扣除所在班级评分或收回奖励物品等措施给予监督。

(四)儿歌实施效果

在配合儿歌《就餐歌》内容采取相关的教学策略后,食堂就餐秩序明显改观,智障儿童就餐行为日趋文明规范。学校二百多名智障儿童每天同时到食堂用餐,虽然人数多,食堂处于饱和运作状态,但智障儿童从排队领餐到安静就餐,从自觉倒餐盘到排队出餐厅,每个班级井然有序,之前食堂的嘈杂、无序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四、反思

智障儿童教育家E·塞甘指出:“习惯就是智障儿童的一切,就是使他们或者得救,或者毁灭的一切。”[3]本研究认为培智学校运用儿歌对智障儿童进行行为养成教育,既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又贴近他们的生活,要采用多种策略来促进智障儿童的良好行为养成。适宜环境的刺激作用,适时的诵读体验,恰当的强化反复,有效的评价激励等多种策略的运用都是智障儿童养成良好行为的关键。

另外,要全方位推进儿歌在智障儿童行为养成教育中的运用。抓好行为养成教育是培智学校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为此,需要在全校范围内推进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把儿歌内容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创设育人环境氛围;通过竞赛、表演等活动,增强智障儿童学习儿歌的兴趣,并通过评比来进行激励或监督;把对儿歌的认知体验融入学校情境,在情境中促进良好行为的养成。

此外,运用儿歌来推进智障儿童的行为养成,其实更适合中低年级智障儿童,而针对高年级或职高的智障儿童,则需要拓宽儿歌的内容和领域,与智障儿童发展的阶段相匹配,比如增加包含社会规范、职业规范、情感陶冶等内容的儿歌,更有助于智障儿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此,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程度智障儿童量身编制不同层次的儿歌,找寻更为适切的教育对策,开展分层化教育,以提高其良好行为的发生率,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1][3]银春铭.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91.

[2]孙泽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育参考,2015(1):108 -112.

猜你喜欢
智障用餐儿歌
文明用餐
文明用餐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用餐时间
睡觉儿歌
奇妙的用餐之地
儿歌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