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珲
[摘 要] 导学案的编制存在着平面化、区分度不高的弊端,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导学案的本质认识出发,立体多维地设计,确保学生达到基础等级,进而引导变式训练,最后还要设计闯关式训导问题,提高数学问题的思维价值.
[关键词] 导学案;基础等级;变式训练;立体多维
笔者曾经对小组互助学习的作用理解不深,总感觉自己的课堂少了它照样能转,而且结合平日所观摩的一些公开课,似乎小组互助学习往往只是课堂精美的点缀,细细品味,“作秀”的成分颇多且流于形式,小组互助学习的作用未能得到真正发挥.
重新开始认识小组互助学习是源于教学两个班的数学课时,每天要批改两套近一百人的作业本,光批改作业、上课倒也简单,但每日的订正过关却让人伤透了脑筋,只恨自己无分身之术.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将孩子的学号牢记于心,每过关一个就在学号簿上勾掉一个,看起来是在践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理念,但换来的却是一身疲惫,且有时候一个班的孩子全部订正过关,另一个班必有几个漏网之鱼,毕竟不在同一个教室,唯有将孩子今天的错误又拖到明天去解决. 甚至有的同学为了尽快过关,还没有弄清楚错误的原因就只把从老师讲评之后听来的结果或者从做对的同学那里看来的结果抄起来,便万事大吉,因为他们早就知道老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听他们一个个说解题思路及错误原因. 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靠孩子自己的力量,通过小组互助来解决. 基于此,笔者重新开始认识小组互助学习,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科学建立小组,明确分工
1. 组长自主挑选组员
以前后左右四名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方便讨论课堂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以及平时作业的订正检查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表达能力、性格特点等情况将全班学生进行大致分类,以确保各组间的实力均衡,并选择学习勤奋、做事认真、思维活跃且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剩下的组员由组长分别从老师刚刚分类的组别中挑选,前提是挑自己能管的同学,能真正互助的同学. 这种由组长自主挑选组员的方式,能保证今后小组活动更有效地开展.
2. 明确组员分工,人尽其责
小组之间应该人人有分工,人人有担当. 组长负责抓全面工作,组长选定之后,剩余的3人分别担任副组长(负责协助组长解决小组问题)、记录员(负责记录每日小组成员的表现)、监督员(监督小组记录、评价的真实性). 这样每一个成员都有事可做. 不少老师也在班级成立了互助小组,但很多小组互助学习成了组长一人的独角戏,其他人只是路人甲、路人乙……没有台词,甚至没有动作,这样的互助小组只能是空中楼阁,假而空,毫无实效.
3. 规范小组互助学习条例
当小组分工及组员职责明确后,对于具体如何操作,教师应结合具体内容进行相应的指导,让每个小组活动时都有章可循. 例如讨论题目不应仅仅关注结果,要学会从条件出发分析问题,阐述解题思路等. 而且不能局限于教师的口头要求,应让学生就某一问题示范分析,说不好就让另一个再说,甚至要通过老师的示范,让所有的同学都试一试、练一练,最后再比一比,这样反复要求,坚持训练,自然会成为习惯.
把握互助时机,发挥实效
小组互助学习并不是万精油,哪里都可以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把握互助时机,合理运用.
1. 在学生独立思考无法完成时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坚决不互助. 在自主探索后遇到障碍、山穷水尽时,或遇到似曾相识的问题无法确定方案时,应创造机会开展互助学习,因为这时孩子们迫切需要获得同伴的启发,也非常希望听到同伴对自己方案的评价.
2. 在学生独立操作无法完成时
在学生独立操作无法完成时,可以有意设置障碍,让孩子发现合作的必要,进而获得合作后的成功感. 例如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校门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结果学生发现一个人记录很困难也容易错,很自然地想到合作互助. 于是乎,小组中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在此基础上共同统计、分析数据,整个过程秩序井然,目标一致,小组互助的作用不言而喻.
3. 在一个问题出现多种方法时
数学中常会出现一题多解现象,例如甲、乙两车从A,B两地相向而行,4小时后甲车行了全程的 ,乙车行了全程的,这时甲、乙两车相距全程的几分之几?学生们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想到了多种答案:
① +-1;
②-1-;
③-1-;
④1-1--1-.
在兴奋喜悦之时,同学们特别希望与组内同学分享,这时,教师应舍得花时间让他们在组内说一说解题思路,通过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提升思维、增长智慧.
拓展互助空间,提升实效
1. 运用小组互助,订正学生作业
从改革订正作业的方式开始,运用小组互助,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教师“懒”起来,实现教师教学工作从“教”到“研”的转变,笔者以为尤其重要.
教师可以就每日的几项作业指导学生制定表格:
组长和副组长负责检查本组同学有没有自己认真订正,让有错误的同学就错题说思维过程,并说一说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要注意的地方. 如果依然不懂,可以请本组中已经会的同学将其教会. 记录员要及时记录. 全对的同学用“☆”记录,有错误已经订正的打“√”进行记录,没有完成的即是空白,并根据结果核算成一定的分数,如果小组成员全部过关,则将记录表格交到课代表处汇总.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认为只要将订正任务教给组长就万事大吉,不管不问,总体掌控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应就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其次,可以采用教师抽查的方式,组与组之间督查结合进行;最后要有一定的竞争机制,奖罚分明,当日作业正确率高、完成效率高的小组可以获取免做部分家庭作业或参加评选优秀小组的资格. 这样,每日的订正作业不用教师催,大多数同学都能及时完成. 由于“☆”与“√”的区别,作业正确率也明显提高,教师在轻松的状态下真正做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不让一个孩子的错误留到明天”. 可见,没有教育艺术的教师只能整日埋怨孩子,并慨叹自己的辛苦劳碌;智慧的教师则更容易收获教育的幸福.endprint
2. 运用小组互助,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某些能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的内容,可以借助互助学习来完成.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笔者是这样进行的:学生先自主阅读,通过自主阅读思考,明白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并让孩子在组内确有话说. 在交流之前,教师一定要舍得给学生自主思索的时间,否则在讨论时思维慢的学生总感觉落后于人,长此下去,原本就不够自信的学习状态会越来越糟糕. 小组交流时,教师可以以问题引领孩子交流.
例如:(1)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应该怎样写?
(2)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
组长应让每个人轮流发言,且组长对组员的发言有一定的评价. 不难发现,在充分的交流与研讨中,不少小组已经认识到该怎么算,还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算,但也有一些小组还处于懵懂的状态,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质疑,相信学生能质疑,将自主提问变为常态.
“为什么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不能用末尾对齐吗”“计算小数乘法时也要将小数点对齐吗”孩子们神采飞扬的神态也进一步验证了“真正的好课,不是老师出彩,而是学生出彩”.
3. 运用小组互助,提高解题能力
每日研究一道拓展提高题,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进行每日一道拓展题的训练时,笔者运用小组互助的学习方式进行,成效明显. 首先,题目从小组中来. 每周一由每个小组自荐每日一题,并写明自荐理由与解题思路. 老师精心选择,被选中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并获得在全班交流分析的机会. 这样自然能创造孩子课后主动研究数学、主动亲近数学的氛围. 题目选定后,给其他小组一个晚上的思考时间,第二天再到小组中交流,人人分析,会的先说,有不同思路的继续补充,没有想到的同学可以选择其他成员的思路完整地叙述一遍,最后,请出题的小组公开解题思路及正确答案,教师就学生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评析.
看似简单的过程,从准备题目到思考策略到最终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一刻都没闲着,尤其是“兵教兵”的形式,让一批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学困生”也在集体的推动下渐渐地发现数学远远没有想象那么可怕,越来越亲近数学.
聚焦几个问题,提升实效
首先,不需要小组互助且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坚决不互助. 小组互助学习需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确实不能完成的思考性、发展性问题. 小组互助学习绝不是万精油,哪里都可以用.
其次,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中等偏下的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 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中等偏下的孩子走上小组的舞台,走进班级大课堂的舞台,让他们在互助学习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体现作为主体学习的尊严,进而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再次,评价小组成员时,应以小组的平均成绩作为每个人的成绩,而且应当在小组成员都达到标准后才能给个人以奖励.
最后,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应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以及前后变化情况,重新分组,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效果.
培养学生小组互助的能力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它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索,它需要教师的耐心指点与科学指导,不能急功近利. 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组而异,由扶到放,切忌偏激,切忌急躁,更忌流于形式. 唯有这样,方能运用小组互助学习,给教师一片天空,还学生一个世界.endprint